2014年的春节晚会,百度的大数据迁徙一下子让大数据这个词汇出现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4月份原本黑黝黝的人头就这样变成了一块块红方片,热力图,又一次让百度地图火了一把。从春晚期间的迁移大数据到清明小长假的景区热点图。从此互联网时代多了一个炫酷的名字——big data。
在大数据的世界里,通过海量的数据提取分析,用关联性做判断,放弃因果性,把死的数据变的更直观,让数据可视化。
至此,大数据时代来临了,曾经的科幻电影都不再是梦想,人工智能也推出了新的可能性。
利用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罪案的发生,我们可以控制流感的扩散,我们可以预测来年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手机的定位,和交通数据的结合建立城市规划,从而根本性质的解决堵车以及一些安全隐患,我们可以根据当地人口的数据以及库存销售情况进行实时调价,我们可以预知天气,我们可以防控灾害,甚至在医药领域我们掌握足够的数据还能再造人体器官,我们做的还有更多。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光来,随着地球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创造了世界。当数据与现实的无限结合,在无限接近真实社会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可以成为上帝,《黑客帝国》将不再仅仅是一部电影。
通过大数据这条路,我们已经来到了上帝的门前,下一步,我们将变成上帝。
我们尚无法确定万物是否皆数,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至少已经推开了这样一扇大门:通过对海量大数据的高效分析获得商业以及社会价值。大数据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价值,也为迈向物联网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库爆炸式的增长,人类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35-40ZB10年间将增长20倍以上。根据2012年互联网络数据中心(IDC)发布的《数字宇宙2020》报告,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达到1.87ZB(1ZB=十万亿亿字节),并且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飞快增长。1.87ZB的数据在数量上是什么概念?将这些数据刻成DVD,排起来的长度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之间一个来回的距离。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数据的获取越来越丰富多样。从最初单一的人工记录,到之后的电脑录入,发展至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焦点。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方式。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