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记者从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员培训会上获悉,2013年至2015年我省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普查标准时点是2015年6月30日。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所需经费按工作任务,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
此次地理国情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启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订,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建成全国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形成地理国情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学员们参加培训时的情景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普查的成果将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包括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的综合统计分析,以及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同时,还将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形成一系列地理国情普查图集和普查报告,并形成系统、规范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机制。
据介绍,为保证我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普查范围主要包括成都、眉山、攀枝花及盐源县、会理县和会东县,涉及图幅面积总计约6.3万平方公里。
“地理国情普查是为摸清家底、建立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为地理国情监测打下坚实基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Ⅰ类督导员、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杨升,为参加培训的2000余名普查技术员上第一堂培训课,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基本概念、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开展情况、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重要地理国情信息变化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据悉,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我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单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将进行短期封闭式培训,培训后将由省地理国情普查办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上岗参加普查工作。
链接: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欧盟:2003年启动了“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该项目提供陆地监测、海洋监测、应急管理、大气监测和安全监测五大类。
美国:2008年发布了地理信息动态监测和分析五年规划,并已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规划之一。
加拿大:2007年开始生产实时的地理国情信息,并使用卫星遥感资料编绘了系列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地图。
澳大利亚: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多个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地表覆盖项目。
地理国情监测试点:
监测范围: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覆盖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广元市利州区、朝天区、崇州市、大邑县、江油市等十五个汶川地震重灾县(市、区),面积约3.43万km2。
监测内容:核心灾区城镇化进程监测、核心灾区基础设施分布及变化监测、核心灾区植被损毁及修复监测、核心灾区地质灾害监测、核心灾区湖泊、水库分布及变化监测、重要地理信息现状分析等。(徐红 郝勇)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