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文:有一点可以肯定,MySpace在中国不管由谁来做,都无法再重复其在美国的奇迹。
凌建平 祝裕
主持人:
据媒体报道,默多克新闻集团的MySpace将正式进入中国,作为战略股东进入原MSN中国掌门罗川成立的公司,风险投资商IDGVC和宽带产业基金将获得少于三成的股份,而罗川为首的创业团队最多可以获得约50%的股份。但与Google等国际巨头一样,MySpace进入中国也将面临进入中国的“本地化”魔咒。而且此前中国博客与社区等2.0网站的经营并没有多少赢利模式。
那么,MySpace能成功登陆吗?MySpace来华究竟对于中国互联网产业有什么影响呢?
大众评判台
赵峰:除非不走传统路子
MySpace在国内很难做,除非不走传统的Web2.0的路子,个人感觉MySpace进中国靠收购更好一些,毕竟中国人最了解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对于博客、社区这些很个性化的东西。大部分中国人不喜欢参与互联网内容的构建。
龙先生:在中国几乎没有基础
如果MySpace是想从无到有来创造一个中国版的MySpace,我认为太难。虽说,MySpace在美国很成功,但从我现在了解的信息来看,他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基础,因为语言的限制,很少有华语网民访问MySpace网站,而中国社区性的网站又很多,所以对于MySpace来说,竞争对手不少。
不过,换种思维考虑,如果他们选择收购一家类似MySpace的中国网站,再加以MySpace自己的理念,这样的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
何若灵:能否成功关键看定位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Web2.0模式下的收费问题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习惯了免费服务的中国。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技术,还有本土化的成功程度。目前比较主流的大众化博客包括MSNSpace、QQ空间和新浪博客,各有喜爱和习惯使用的的人群。所以新的MySpace进入中国,同样要面临使用户接受的过程。除了技术以外,宣传、收费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究竟能不能在中国市场成功,就要看MySpace对自身的定位。
林永泉:中国网民难伺候
雅虎、亚马逊没将直投和收购这两条路走通,罗川在其第三条路还没走到底时就离开了微软,现在,新闻集团意欲开辟第四条路,曲线入华。罗川手中的牌,不外乎品牌、资金、技术等,但这些在中国市场都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毕竟,中国的网民不是那么好伺候。
李柯:需要本土化创新
如果MySpace还妄想按照在美国的路数来中国闯天下,那么注定会水土不服。MySpace用户大部分是在美国本土,而在中国市场里,肯定要考虑到用户习惯与文化的差异。况且在中国已有了数以百计的MySpace的效仿者,MySpace在中国将如何做到本土化创新才是关键。
◆沸点特稿
谢文:它很难复制在美国的成功
目前关于MySpace的情况,我们只知道有这样的动向以及出资方,而团队、战略、资源方面却一点也不知晓,在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面前,做任何的预期都为时过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MySpace在中国不管由谁来做,都无法再重复其在美国的奇迹。但同时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做好,不管怎么讲,有新东西注入对于网民都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但MySpace注定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把一个公司做好要注意的因素实在太多,最起码有五个关键点不能缺,战略、游戏规则、团队、资源、时间,还有一系列无法排除的可能性。MySpace在中国面临的条件、环境与美国的完全不同,MySpace要想在中国取胜,显然不能靠其在美国的威风以及原有的资源。在美国,MySpace依靠大流量的支撑,广告是其最重要的赢利模式,并且他们的经营模式以及广告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包括竞价、细分市场、品牌广告等。我相信,无论谁执掌MySpace中国都不会放弃这样的操作手段,而下一步,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至于罗川的介入是否会影响MySpace中国今后的命运,我不好评价,毕竟现在没有宣布MySpace中国的总裁或CEO就由罗川来担当。虽然罗川是微软出身的IT人士,但我不认为罗川属于中国互联网圈内人士。而我们现在对于”本地化“一词有误解,并不是能讲中国话的人来执掌一家跨国公司就可以称作本地化。李开复的Google在我看来不能称为本地化,因为之前的李开复不是做中国互联网的。不光是美国的大公司,包括中国的台湾人、香港人来做互联网,都够呛。毕竟这些人没有经历过中国互联网的成长,没有自己从头做过,感觉总会不到位。虽然我们不排斥他们,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功案例。
所以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MySpace本地化的力度有待加大,二是不要预期能重复美国的故事。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