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别让“信息消费”成为又一个“筐”

许泳:当过码农,配过路由,爬过稿纸,写过规划;陆续供职于企业,媒体,政府,游学于IT政产学研用各环节。爱八GIS的卦,爱交GIS的友,爱以GIS门外汉的眼光观望这片丰硕的麦田。

  “横竖一个筐,都可以往里装。”这几年信息领域的热词,无一例外地扮演了“筐”的角色。物联网、智慧城市已经耳熟能详,现在又来了信息消费。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八月份发布,指出将从信息产品、信息服务和信息化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消费。目标是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促进信息消费也成为拉动内需,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信息消费”甫一出炉,拉动了各方神经,先是运营商出来秀地位:带宽和网速成为信息消费高速增长瓶颈,没有带宽支撑的信息消费将是无根之水……然后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硬件产品也唱高调:我们是承载信息的基础,我们发展潜力巨大;至于电商等信息平台类服务商就更有理由为信息消费而欢欣雀跃了。那么“信息消费”是消费信息,还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增加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处理的能力?从《意见》本身来看,倒是提到要“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但是从目前的市场反应,还是重在后者。消费信息被解释成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丰富智能终端等信息产品、鼓励信息化应用”。

  但是,“信息”本身的价值包装,却很少被人关注。 笔者只是以平民的粗浅视角来看“信息消费”,自然第一步只是直译字面意思,认为信息消费的主角应该是“信息”。

  “信息消费”,能不能先从“信息收费”做起?互联网上的免费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了,真的假的,正的负的,鼠标键盘裁剪拼凑的信息也多如牛毛。精品信息和真正有用的信息,早被深埋在了信息洪流中。免费信息成了杀手,杀了时间事小,杀了思想事大,错误的信息一不小心被大量转发,变成了“真实”。互联网的世界里,没了“移步生莲”之妙,却有“移鼠标生厌”之烦。 那么,为精品信息埋单,行不行?恐怕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习惯,付费买带宽可以,付费买信息不行。不过,如果付费看信息,附加服务是让你还能跟信息制造者直接建立联系,写邮件、见面,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作者的成文思路、素材来源,甚至得到延伸出去的资源,岂不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信息消费模式?不妨一试。

  “信息收费”其实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信息转换为价值。“信息消费”也不应只是新瓶装旧酒,还应发酵出新物。(文丨许泳)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