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地理信息产业逐步走向服务化,特别是导航和GIS产业已逐渐为公众所熟悉,并在行业服务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中国的遥感事业的发展节奏却显得力有未逮,经常使用遥感影像的下游客户企业,懂得如何应用相关的技术创造价值;但对一些完全不熟悉遥感影像用途的企业来说,即便遥感技术可能对他们有极大的帮助,他们也不会轻易尝试,这时候就需要广大遥感企业走出原来的圈子,在尝试新应用领域的同时,宣传遥感技术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遥感技术是如何通过相应的展现能力、数据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所以,为了迎接新市场的到来,许多遥感企业纷纷着眼于数据实力的积累,建设企业的遥感影像数据供应能力。遥感数据及技术提供商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是这里的典型代表。其副总裁梁长青表示,以往下游企业需要使用遥感影像及其附属的处理分析技术时,需要采用招标的形式来选择供应商。对于这样的客户来说,从招标到影像的供应,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时间上自然的损耗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常常还会令客户把原因归结为遥感企业的效率低下。对此,国遥新天地采用了让“供”大于“求”的影像生产模式,即先生产大批量的影像数据,当客户有需求时,可以直接进行定制处理及影像输出,减少了原本“按需生产”一环的时间延误。对于这样的模式,梁长青认为这是顺应遥感市场发展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为了能让企业自身积累更多数据方面的优势。
数字高程模式已成为基本的数据加工能力,如何基于这些数据模型创造更多的应用,是遥感企业转型的关键
新市场中增值遥感分析成短板
目前来看,企业发力于影像数据库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便是希望建立起一套快速的数据服务响应机制;其二则是利用积攒下来的多年遥感影像数据,结合企业优势从影像中挖掘数据的新价值,从而为增强遥感服务能力提供支撑。但目前对许多遥感企业而言,对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仍然处于瓶颈期。
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毅东坦言这里存在的问题,例如基于遥感影像中的数据信息,一些公司已经有能力建设完整的4D数据建模(包括DOM、DEM、DLG、DRG四种模型),实现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框架支持,但是这些东西仍然隶属于数据的初级加工一环,后续的应用服务能力与国外遥感企业相比,差距非常大。
无独有偶,四维世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丽萍也赞同这一点,她强调,遥感企业已在前期布局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如果想要为客户增强服务,或者探索一个新的市场,就需要企业提升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这些将是企业实现转型的重要环节。
所以,遥感应用产业大多还仅仅专注于数据的获取和浅层次加工,像高精度卫星数据通过代理后只经过初级的影像处理工序就可以卖给客户;航拍飞机扫过任务地区就直接提供给下游,这种遥感服务的浅尝辄止,实际上没有跟项目中的具体应用相结合,而从遥感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要求来看,这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走进行业内部,延伸遥感服务
下一步,遥感企业需要加强与行业应用中工程系统的深度结合,增加产业服务的体量,提升企业服务能力。
截止目前,资源三号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这在新兴市场中的应用潜力将会无比巨大
梁长青谈到,十多年前,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资源产业刚刚接触到遥感技术带来的优势,但如今,遥感测绘早已成为这些产业的基本标准和运营保障,他们对于遥感服务能力的要求早已有了更高标准要求,并期望遥感企业能够为行业本身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如遥感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分析等,正是这里面的重要一环。
目前,一批遥感企业正在以产业联盟的形式,组成一个具有产业链优势的服务集群,并在为政府、行业提供遥感服务的时候,积极申请相应的系统集成资质,参与到重点项目的建设,了解行业的内需,从企业角度利用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技术,解决行业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企业只有和项目真正对接,才能盘活资源,突破业务瓶颈,建立市场优势。”沈毅东强调。
前面提到,遥感企业需要主动走出原有业务圈子的“围栏”,与更多的行业不断交流,遥感企业一方面要向新行业领域介绍遥感服务能做什么,另一方面还要倾听这些行业的需求是什么,从中寻找出突破口,把企业自身的影像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新领域的服务优势,并从这些新的行业应用中积淀数据分析的能力,最终形成新的解决方案。
在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上,四维世景成为了新市场探索的先行者,作为首次参加互联网大会的遥感企业,总经理徐丽萍通过对遥感业务的介绍拉近了遥感产业和IT业的距离,将遥感服务带向生活、走向大众。这对于遥感企业来说,是一次了解新市场的好机会,也推动了影像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同时也为更多的行业创造新的价值。
从趋势上看,国产卫星及航拍遥感影像的市场比重正在增加,国内高分遥感卫星的研制不断放出消息,国外的遥感影像价格不断下降,单方面的数据资源积累将不再成为企业的核心优势。而遥感应用服务的进一步市场化,将对技术的附加值有强烈的刚需,遥感企业能否从行业应用角度出发提供延伸服务,将是决胜的关键。(文|本刊编辑 陈启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