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百年煤城辽源: “智慧”转身开新局

辽源的发展,在于转型;辽源的未来,也在于转型——打造幸福辽源,建设智慧城市。辽源的时间表是:“智慧辽源”到2020年将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系统。

  泰伯网
                                                                                            辽源的农民画

      “山是长白尾,水是辽河源。”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带,幅员514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有20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辽源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清康熙年间,正式划为盛京围场,后又在此设立皇家鹿苑。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辽源市成为省辖地级市。2013年,辽源喜迎而立之年。

  30年间,有过辉煌有过低谷,但从未停止过的是前进脚步,在高亢激越的转型交响中,辽源取得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辉煌的成就,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从“东北小上海”转到可持续发展快车道上来,2012年,辽源地区生产总值达605亿元,是1983年的85.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38亿元,是1983年的37.3倍;百年“煤城”浴火重生,对城市资源枯竭这一世界性难题交出“辽源”式答卷,七大接续产业同时发力,全市300多户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是1983年的122.8倍;信息时代,辽源再次向智慧型城市转型,开新局,谱新篇,向着新的幸福再出发。

  解困一煤独大, 七大产业接续

  百年煤城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

  辽源,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衰。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源闻名全国,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29,为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辽源市的轻工业异军突起,加工制造出一批国内首创产品,赢得了“东北小上海”的美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辽源经济十多年徘徊不前,一度成为吉林省9个市(州)中的“老疙瘩”。

  2002年,辽源开始探索城市转型。2005年,辽源市被确定为全国5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之一。

  既不沿边,也不靠海,经济总量小、财政支撑能力弱、产业层次低、就业压力大、社会矛盾突出,“拦路虎”多多,辽源转型举步维艰。

  辽源决策层认识到,主体煤炭资源接近枯竭,加快培植接续替代产业,构建新的经济支撑体系,推进经济转型乃对症良方。

  辽源奋起直追,开始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发展新的接续替代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高水平规划,高层次转型。

  如今,在辽源已形成了新的经济支撑体系,传统煤炭工业占比下降到6.8%。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钢铁铸造等7个产业集群,占工业比重达到52%。

  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已经达到近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3.2%。汽车零部件集群已发展到35家企业。建筑塔机产业集群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省5家A级建筑塔机生产企业都出自辽源。

  在辽源经济开发区,麦达斯铝业已经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速列车车体铝型材生产企业,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A级供应商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优秀供应商。利源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国际客户主要是美国和日本。这个曾给鸟巢、水立方生产梁上的结构部件,为奔驰、宝马等品牌汽车生产前保险杠杠体的企业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发展态势。

  城以才兴,业以才立

  转型不仅表现在产业上,也体现在人才上

  “为什么在东北这样偏僻的地区有这样的高端企业?”不少国外企业曾提出这个疑问。

  转型不仅向内,更是向外;不仅表现在产业上,也体现在人才上。

  以往眼巴巴看着孔雀东南飞的辽源,现在不仅在本土人尽其才,还跨省延揽人才。今年早春3月,辽源组织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文化教育等领域的64家企事业单位赴沈阳招聘。

  “辽源市这次到沈阳来招聘,不仅仅是起到了人才交流的作用,更是向整个东北地区、向全国展示了转型中的辽源求贤若渴的胸襟和气度。”沈阳人才市场的领导对辽源跨省揽人才的举动表示十分赞同。

  “城以才兴,业以才立”。辽源市人社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辽源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为吸引集聚各类人才来辽源兴业发展,出台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政策规定。

  随着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嘉利达、香港柏美、好基金、IBM、香港中聚、江苏先声等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也来到了辽源投资兴业。

  2009年7月,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在辽源召开,对辽源转型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和谐辽源 奏响科学发展新乐章

  辽源的东丰县,俗称“大肚川”,地处盛京围场的腹地。当初,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盛京围场之意图是借“帝王狩猎,择地讲武”发扬满族先人的尚武精神,保持能征善战的传统。而盛京围场从圈设之日起就实行封禁,严禁旗民潜入开荒私捕,砍伐树木。由于盛京围场供皇室狩猎,后来东丰县发展成皇家鹿苑。

  欲知何处寻声去,百姓人家见鹿鸣

  农业、特色产业齐飞并举

  现在,养鹿早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当年御贡呈金殿,今日常鸣百姓家。”

  8月26日,在东丰县东丰镇柳河村村边的小漫山坡上,民营的鑫利达梅花鹿场中,阳光下,美丽温驯的梅花鹿惬意地站着。老板林杰不时扔进去一些植株,看着凑过来咀嚼的鹿说,我养了500头鹿,今年还准备扩大生产,这个产业确实好,我对前景看好。

  辽源市跨辽河、松花江两个流域三个水系,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保护完好。不仅历史上是盛京围场皇家鹿苑,现在更是东北重要的产粮区。

  1983年至2012年,辽源市的粮食产量由17.8亿斤增加到43亿斤,增长141.5%。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95亿元,比1983的4.04亿元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53元,比1983年的438元增长20倍。

  黄河镇丰源村的80后农民韩代富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刨掉成本,一年咋也挣个十来万”。前几年韩代富家里安上了电脑。“网络真好使,去年秋收后我就上网查各地的玉米价格,后来卖玉米时我心里特别有谱。平时春耕买肥前,我也要上网看看哪儿的价格合适。”

  近几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计划的实施,累计推广优质高产玉米、水稻新品种260多个,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螟、统一灭鼠、机械深松等优质、高产、高效、节本栽培技术142项,扩大高产创建规模、加强重大农业增产技术集成应用、推广节水灌溉、强化防灾减灾等重要措施,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助推了粮食产量连年跃上新台阶,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阶段性水平。

  弦弦掩抑声声思,火热生活入画来

  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辽源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这里曾是满族先民的聚集地之一,满族文化在辽源地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满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风俗习惯仍在辽源人的生活中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辽源依然有不少带有文化气息的名片: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中国琵琶之乡。而且,这些文化气息已渗透进了乡野之中,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精神依存。

  8月25日,苗胜村44岁的农妇苗芳,正在政府开设的农民画教室里画画。“不贪黑,不起早,不耽误种地,每年画画能挣个二三万,可以贴补女儿在上海念书的费用。有一年正月十五,和女儿拿着糖葫芦回家,画成画了,还获过全国农民画大赛优秀奖呢。”

  这样的场景在当地随处可见。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咫尺天地含英咀华。一方小小的农民画带给人们物质的丰硕与精神的充盈。

  “农民画让我的人生变得不同。挣了钱,扒了泥草房,盖了三间大瓦房,又供儿子念完了大学,日子越过越殷实。我初中毕业,却因为画得不错而受人尊重。业余时间基本上都在琢磨怎么画得更好,心里很充实很幸福。”村民赵永平脸上写满了灿烂。

  “东丰农民画体现了农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变成了人们自强的载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认为,正是文化的认知给了人们实现理想的精神支柱与寄托。

  东丰县的农民画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得到大发展:450余件作品被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知名美术馆收藏;270余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20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辽源,琵琶也日益成为萦绕百姓心头的“乡音”,走进千家万户。龙山区把琵琶教学正式纳入小学本地课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享受免费的琵琶音乐教育。辽源显顺琵琶学校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辽源市被中国管弦乐学会命名为“中国琵琶之乡”。

  党员创富又带富 民生服务有“超市”

  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美

  8月26日,辽源市府南社区“民生服务超市”内,63岁的曲桂荣大娘说:“现在变化大,什么事都有人管啊。前一阵子,我84岁的老母亲心脏病犯了,又不愿意折腾去医院,就试着打了一个社区的服务热线,社区卫生所马上派人来,给我妈看了病。我们特别感谢,我妈妈说以后不上医院排队了。这民生服务超市的电话太好使了!”

  据介绍,社区“民生服务超市”的“商品”是社区就业、环境美化、养老、党建、文化教育、便民商业等各项社区民生服务,“顾客”是社区居民,“服务员”是社区干部。这样的社会管理创新让百姓实实在在感觉到有用贴心,很受好评。

  这些年,辽源市以增强“造血”机能为目标,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党员创业。辽源市、县组织部门相继筹划建立了“党内创业帮扶基金”,开设了银行专户,制定出台《党内创业帮扶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东辽县安石镇杏木村3组农民党员李玉君就是党内创业贷款的受益者。创业过程中,由于资金紧缺很难扩大规模,党内创业贷款连续两年给予他资金扶持。如今他已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蛋鸡养殖户,还带头注册了“杏木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5户养殖户。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辽源市棚户区面积大、数量多、分布广,市区共有棚户区40片,占地13.6平方公里;棚户区居民10.6万户, 占城市人口63%以上。

  辽源市委、市政府自2003年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2006年组织实施了大面积的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并陆续开展了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等工作。截至目前,已拆迁居民住宅超过8.8万户,拆除房屋395.7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回迁住宅680万平方米,已回迁安置居民6.7万户,累计完成投资83.6亿元。

  梦想辽源 让创业激情喷涌

  现在的辽源,既有大企业顶天立地,又有小企业铺天盖地。以创业带动就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辽源提出目标:全力打造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

  要转变国有老工业基地的现实和东北小富即安的民风,发展民营经济,其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不啻于煤城转型,这需要经济取向和人的心理双重转向。不出重拳,不出实招,不见实效。

  为了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辽源市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做到行政指导、统筹管理、融资发展、服务措施、费用减免“五个到位”,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1000余人。依托市内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校企合作,每年培训各类技能、创业人才5000余人,培训创业者及小老板1000余人。开通行政审批服务网,实行并联审批、工商注册“一表通”和基建项目“一表制”,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

  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以“创业服务年”、“中小企业服务年”、“创业杯”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农民工创业服务工程,全市现有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企业9户。近3年累计孵化民营企业310户,平均入孵率60%。

  为扶持大学生创业,在袜业园内,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楼,提出了“无门槛,零投入”的扶持创业思路,不分性别、不分户籍、不分学位、不分专业,只要是愿意来园区创办企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各项扶持政策。据介绍,在这里创业的大学生,属于“零资金投入”,即由袜业园负责给创业大学生贷款;免费装修厂房,三年减免房租;首批创业大学生第一年免费住宿,开业前每天补助10元生活费;免费培训创业者及技术工人;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及销售产品。

  “这基本上实现了创业零风险,所以,毕业后,我直接拎着大学时用的简单行李就来了。”2009年7月,刚从长春大学毕业的小何,怀揣着创业的梦想直接来到了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一年后,这位来自河北农村、靠勤工俭学读完大学的24岁大男孩已然成长为袜业园中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了。

  借政府政策扶持的东风,现在,已有176名大学毕业生在园区创办了122家袜厂,创产值2.7亿元。2012年,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园区被国家人社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目前,辽源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0.4%,居吉林省首位。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7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城镇职工总数77.8%。民营企业呈现良好成长性。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各类研发中心74个。省科技厅建立厅市会商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71户民营企业与55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成立了两个院士工作站。

  智慧辽源 向着幸福目标再出发

  辽源的发展,在于转型;辽源的未来,也在于转型——打造幸福辽源,建设智慧城市。

  据介绍,2011年以来,辽源市启动实施了智慧辽源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农村农业五大领域,以信息技术推动辽源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辽源城市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程。转型“智慧辽源”成为辽源面对信息时代的新一轮发展目标。

  8月23日下午,辽源市应急监控指挥中心,大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现出城市的各种数据和场景。

  一些色彩各不相同的线条,是全市各种地下管网,全部实现实时监控。其长度、深度、用途、权属、经纬度等各项指标应有尽有。

  “这不仅保证了安全,同时避免因地下施工和管网改造造成的城市拉链现象。”

  “如果要建新的楼,也可以在屏幕上任何地方,进行实时测量,与周围的协调度,如遮光等,系统能全部给出数据,让城市规划者进行分析。这就解决了居民经常因为建楼挡光上访的问题”。

  “时间显示是6点57分,在中心广场旁边的居民区里,操作员虚拟了一座要建的楼,楼的影子清晰地投射在了附近的一栋楼上。”

  “每一个路灯杆、井盖都有档案和户口,如有问题GPS可精准定位。”

  2012年3月26日,辽源市与吉林省测绘局签署了《合作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协议书》,就搭建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框架系统展开合作。委托吉林省第一测绘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地下管网普查、城市部件调查和三维建模工作。现在,辽源城区45平方公里范围内共确认了1544个单元网格和106679个城市部件,普查地下管网1050公里,对地表及建筑制作了三维模型。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智慧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

  2012年7月9日,IBM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正式在辽源启动运行。目前,辽源市智慧城市已启动实施的所有项目都布放在云中心上。围绕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农业农村五大领域已启动18个应用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17亿元。

  智慧餐饮监管系统已实现对市内主要餐饮场所后厨卫生的监管;智慧城管系统已接入应急监控指挥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对城区内划分的1544个单元网格和7大类85小类的106679个城市部件实现了网格化、流程化规范管理。

  2013年1月29日,辽源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在37个参与创建的地级市中被评为一类最好。

  2013年4月,住建部最新一代的一卡通密钥管理系统在辽源市布放完成,辽源成为全国首批应用城市之一,可以实现与上海、杭州、沈阳、南昌等40多个城市在公共交通、银行、水电、小额消费等多项刷卡缴费服务的互联互通,并增加了远程充值等新功能。

  2013年6月,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在辽源市卓越云计算中心布放。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医改结算核心平台和妇婴基因检测平台也即将在云中心上布放,并以辽源为试点向全国推广应用。

  智慧辽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建设智慧平台和城市管理新体制,人们必将改变传统的思维和生活模式,走进一个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城市生活时代。信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安全、便捷、归属和成就,将会全方位营造幸福氛围与和谐的社会发展局面。

  辽源的时间表是:“智慧辽源”到2020年将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系统。(孟海鹰)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