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正式开通,在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的同时,也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由此中国向世界宣布:铁路可以这样建!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早在1958年就已开工建设,历时47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穿越的不仅是生命禁区,还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静谧的青藏高原虽然看起来圣洁美丽,但是有严寒、风沙、强紫外线等天然屏障,其中最大挑战则来自于高寒缺氧。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类几乎无法长期生存,因此如何让连绵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顺利运行?只有依靠现代化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数字化铁路来穿越生命禁区。
铁道部信息中心主任李中浩介绍,在这条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格拉段上,共设立34个车站,其中有23个实现无人值守,大幅度减少了人员配置。线路用工人数由计划的上万人减至不足 500人,刷新了国内铁路每公里用工人数最少的全国记录,实现了让机车用最短时间通过高原和铁路“免维修、少维护、无人化管理”的目标,这些都是通过 GSM-R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来解决的。为此,青藏铁路在亚洲第一个采用了GSM-R技术,并与GPS卫星定位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基于无线通信及列车定位技术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率先实现了列车控制信息的无线传输,把青藏铁路打造成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铁路”。
青藏线上长达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成为修建青藏铁路的另一大难题。几年来,专家们坚持在每年冬季和夏季沿青藏铁路进行两次寒暖季调查,部署开展沿线800多个测温孔的连续地温观测,对青藏铁路的550公里冻土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共完成钻探量13万米、土工化验16万组、综合物探剖面380公里。
有了第一手资料,还要用计算机模拟分析铁路构架后可能发生的状况。为了给青藏铁路工程设计、施工和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建立了青藏铁路“数字路基”和 “仿真平台”。据悉,青藏铁路“数字路基”是通过计算机建立的数字化冻土路基模拟系统。通过此模拟系统,只要给出某一冻土路基的实际地质条件、边界条件和路基中的工程措施,就可预测这一路基的运行状况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数字路基”可以验证和分析青藏铁路工程设计和结构措施的合理性,并用于反馈设计。青藏铁路“仿真平台”则是通过集成和创新建立的以“青藏铁路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平台。这一项目包括青藏铁路信息查询、空间分析、辅助工程设计、与工程有关的专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集成等,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强大的共享数据库资源和支持。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