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给Digg加上LBS元素就万事大吉了?

最近看到又有创业团队新推出了一款核心基于Digg机制的产品推播,创新点不少,在Digg机制上,加上了LBS(地理位置)、UGC(用户创造内容)、Social(社交),看着有点意思。

  这几天,网络上铺天盖地都在谈论Digg如何与时间赛跑,冲破各种不可能,打造Google Reader替代品,90天创造奇迹的故事。
泰伯网

  这又勾起了很多人吐槽digg的失败史,去年7月Digg的品牌资产、网站及技术被以区区50万美元贱卖,相比2008年谷歌2亿美元的收购开价,短短4年时间,Digg价值蒸发了1.8亿美金,一个曾被认为划时代的产品模式就此凋零。

  Digg为什么会节节败退,一直众说纷纭,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观察家都只是看到了表象,Digg是死在移动互联网的前夜。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Digg出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结局会怎样?

  最近看到又有创业团队新推出了一款核心基于Digg机制的产品推播,创新点不少,在Digg机制上,加上了LBS(地理位置)、UGC(用户创造内容)、Social(社交),看着有点意思。在Digg的失败经验之上,我们发现国内这款叫“推播”的app确实做了诸多尝试,昨天,刚刚移置到ios系统的“推播”新版本还获得了app store 的新品推荐,但是观察下来,给出8个字评价:改进不少,问题仍在。

  我们先来说创新之处,再来说问题所在。

  基于LBS的层级制跃升

  Digg是一个行为,用户在“Upcoming Stories”(即将发布的新闻)序列中的新闻,通过单击“Digg”(挖掘)按钮来投票,某篇报道的投票次数越多,它就越有机会进入主页。这种开创性的层级制选举,极大的鼓励了用户的参与性。

  Digg生在WEB时代,推播生在移动时代,后者加上LBS后,层级制变为了附近、城市、全国页。

  这是两种不同的跃升逻辑,Digg单一跃升,趋向扁平化,推播两级跃升,趋向纵深化。

  从UGC采集到UGC原创

  Digg和推播都是UGC的产品,同样是接受用户的投票,来决定内容的跃升。不同之处是,前者是用户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后者利用手机的摄像头创造信息。

  在如今的碎片化时代,UGC产品更适合移动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原创内容,随手拍的行为频次越来越高。而Digg的信息采集,来源于互联网,使得用户的使用成本,包括采集成本和时间成本(按Digg创始人的说法,Twitter和Facebook上,人们可以一键分享内容,而在Digg上,可能要8个步骤才能分享成功)。

  而推播的改进之处在于,充分利用的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抢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从浅交互到深交互

  虽然说Digg是web2.0的鼻祖,但严格来说,Digg只能算是web1.5,有了UGC、有了选举、也有了评论,但还是停留在人与内容的浅层次交互上,在web2.0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交互。

  Digg没有跟上web2.0的脚步,和他同一年诞生的facebook,则迎合甚至加剧了这一发展趋势。Digg衰弱了,而facebook壮大了。

  我们再来看推播,创新了基于事件的交互方式,图片+文字+语音,可以评论,可以关注,可以私信,接近于人在生活中的交流方式,明显比Digg的交互要深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款信息流加社交的产品。

  此外,digg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一个浅交互行为,更适合在移动端来完成。

  选举制缺陷还没有解决

  虽然契合移动互联网,推播做了创新,但选举制的隐患还在,未来会向Digg一样陷入失控状态。

  Digg的本质是由用户来提交内容,再由用户来对文章进行投票,经由特定算法计算出最受欢迎的文章并依次排列在首页上。Digg“将评判权还给用户”的做法得到了大量用户的认可,随着Digg知名度的提高和大量用户的涌入,产品设计上的不少缺陷暴露出来,最后陷入失控状态——不少人为了获取利益而试图人为影响自己所提交链接的排名,失去了公正性,使得用户大量流失。

  尽管Digg官方试图通过改变算法和评价机制来淡化这种恶意刷排名行为的影响,但这种努力收效甚微。Digg整站首页和各个分类首页频频出现质量很差的链接内容。

  从目前推播的产品形态上看,虽然加上了地理和时间的维度,但如果用户一多,这个选举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依然会凸显,依然会面临Digg当年遇到的问题,我还没看到推播能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方案,我们拭目以待吧。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