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2008年创立于以色列的地图和导航服务公司,在过去半年的传言中被苹果和Facebook轮番追逐,不过,有点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成功的买家却是Google。
包括以色列媒体和美国科技媒体的信息源都透露,Google将为此付出10亿至13亿美元—这将会是Google公司历史上规模第四大的一笔交易。那么Waze为何吸引Google?《第一财经周刊》对此进行了解读:
1、UGC实时路况导航信息
“Waze会保持追踪那些通过GPS定位接入应用的车辆的行驶路线,这样我们就知道他们在什么路上,他们行驶了多远,他们到达目的地要多久。”Waze总裁Uri Levine说。
这种GPS数据的“众包”与目前通常的路况获得方法类似,通过出租车、长途汽车或物流车等车辆的GPS数据,从而得出车辆所在位置、车头方向、速度等信息以计算出实时路况。但在这些基础信息之外,Waze从一开始就希望让更多的驾驶者主动参与进来。
这也正是引起科技巨头们兴趣的原因之一。与通常的地图应用不同的是,后者通常只是提供路线的导航,而Waze则依靠用户提交的实时数据信息来进行路况导航。
在Waze之前,第一个全球性的的众包地图是OpenStreetMap(OSM),它的整个机制就像维基百科一样。虽然Waze出于商业的考虑没有接入OSM的数据,但众多的参与者使得它的地图已经可以做到24小时更新一次。
相比而言,Google几乎在十年前就开始坚持每天更新,但它与Waze最大的不同在于,到后来绝大部分Google地图测绘所需的飞机、汽车、卫星、雪地摩托、徒步旅行者以及地理学家都是其自有的,一个非官方的估计是Google每年在地图上的投入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
不过Google至今仍未开放它这方面的API,它当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在今年2月,Google在印度启动了持续一个多月的地图数据众包竞赛Mapathon 2013,目的就是让本地居民加入到Google地图的数据完善中来。
最近一次Waze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相比Google所特有的能力是去年美国的桑迪飓风。当时由于受灾区的加油站停电无法联络,联邦应急管理协会(FEMA)找到Waze合作,通过Waze用户提供的数据找出了纽约、新泽西地区汽油短缺的加油站。
Waze在一小时后增加了一个加油站点评的功能,之后用户迅速提供了大量的评论,包括是否有油、要排多久队。FEMA把从Waze那里得到的数据同步到了Google的Crisis Maps上,并且迅速补充了那些缺油的地方。
2、广告系统
尽管如此,许多人并不看好这笔收购,包括另外一家地图服务Skobber的联合创始人Marcus Thielking就认为,以这个价格展开收购没有意义。而赞成者则大多相信,Waze的大量实时性数据将会和Google地图互补。甚至还有人提到了 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Waze显然能成为其数据拼图里的重要一块。
长远来看这些都有可能,但如果回到Waze的商业模式上,短期内双方互相选择的一个更为实际和可能的考虑仍然是广告。
Waze至今全部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但这家公司从未透露过具体的收入是多少。它们的资金压力或许不大,包括初创时的1200万在内,它们在其后的3年间共获得6700万美元的投资。Waze的App一直是免费的,但他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盈利。
去年11月,Waze正式启动了Waze Ads,它会根据用户输入的目的地地址,提供沿途的一些商家的广告和优惠券,以及提示可以下载该商家App的消息。Waze选择了按照展示量而非点击量来收费。
而这对Google来说也很重要,广告商愿意花费在搜索广告上的费用正在下降,而在快速增长的移动领域,Google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更依赖于应用程序而不再是搜索框了。
在之前的一次公开演讲中,Bardin认为“地图对于移动端的意义,就像搜索在Web端一样”。而他当时认为Google成功地解决了Web时代的广告问题,但移动时代Waze充满机会。他也承认,如何聚集足够的广告商,如何聚集用户,并将双方完美地匹配在一起,Waze还没有想好。
不过现在,他们不再是竞争对手。Bardin在他13日的那篇博客里说,选择出售是要避免上市所带来的麻烦,“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将时间花在各位用户的身上。”但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将Google基于“文本”和Waze基于“位置”的能力结合起来了。(郑浩榕)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