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网](http://www.3snews.net/uploadfile/2013/0423/20130423095203914.jpg)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具有导航和通信相结合的服务特色。通过19年的发展,这一系统在测绘、渔业、交通运输、电信、水利、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参谋部为抗震救灾部队紧急配发260部“北斗”装备
总参谋部20日下午为抗震救灾部队紧急配发260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装备,为抗震救灾提供应急导航定位保障。
截至20日17时,根据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的监测显示,已经有103部各型“北斗”装备进入灾区。“北斗”系统累计为抗震救灾提供定位、通信服务3000多次,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在救灾中显威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系统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救灾部队携带的北斗系统正在陆续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
"北斗一号"显示:有部队抵汶川县城40公里处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检测到,一支携带了"北斗一号"终端机的部队,从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到汶川的317国道,以每小时6公里左右的速度一路急进,6个小时前进了近40公里,已经进入汶川县境内,离县城还有40公里左右的路程。
由于通信受阻碍,位于北京的卫星导航定位指控中心无法判别这支部队的人数和部别,初步判断为该部队隶属四川武警总队。指控中心正在进一步了解掌握情。
北斗简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将覆盖亚太区域,2020年将形成由30多颗卫星组网具有覆盖全球的能力。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自主创新,既具备GPS和伽利略系统的功能,又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2年前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由20余颗卫星、地面段和各类用户终端构成的、覆盖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历程 我国建设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
“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即区域性导航系统,已由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完成,这是中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覆盖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先后在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发射了3颗“北斗”静止轨道试验导航卫星,组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卫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步,即在“十二五”前期完成发射12颗到14颗卫星任务,组成区域性、可以自主导航的定位系统;
第三步,即在2020年前,有3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北斗二号将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军民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服务,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为航天用户提供定位和轨道测定手段,满足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等。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