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关注全球环境变化

以“对地观测与全球环境变化”为主题的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4月22日在北京开幕,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遥感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1000余人参加大会。国际环境遥感大会是一个旨在推动国际环境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国际系列会议。这是该系列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

  3sNews讯 4月23日消息,以“对地观测与全球环境变化”为主题的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4月22日在北京开幕,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遥感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1000余人参加大会。国际环境遥感大会是一个旨在推动国际环境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国际系列会议。这是该系列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出席大会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白春礼说,当今遥感技术已成为观测地球的重要手段,步入综合、协调和持续的全球综合地球观测与空间信息服务快速发展时期,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蓬勃发展的遥感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解决人类发展中碰到的环境、资源问题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遥感卫星系列,建立了快速、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系统。他表示,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是国际遥感界的大事,也是中国遥感界的盛事。

  对地观测组织秘书长Barbara Ryan致辞时祝贺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新组建成立,对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受灾民众表示慰问,并对中国政府抗震救灾尤其是科技救灾的快速应急响应表示赞赏。大会国际指导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学术委员会和国际专家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称,经过30余年发展,遥感在中国已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

  开幕式上,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和Barbara Ryan先后作大会特邀学术报告,主题分别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对地观测”、“对地观测组织-建立一个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

  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主办,国际环境遥感中心、对地观测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协办,5天会期中将就气候变化与大气、农业、粮食危机与减少贫困和饥饿、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减灾与应急管理、海岸、海洋资源与动力学、水资源、城市环境、世界遗产、健康与福祉、能源与地质资源、航空遥感、数字地球、数据信息系统及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遥感教育与科普等议题,展开学术讨论与交流。

  国际环境遥感大会是一个旨在推动国际环境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国际系列会议,其1962年首届大会诞生了“遥感”概念,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page]  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北极接收站完成方案设计

  (中新网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22日透露,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北极接收站已完成方案设计,建成后将具备全球数据快速获取能力。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当天下午,由中科院原遥感应用研究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整合组建的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郭华东做新研究所组建工作报告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说,作为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目前,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已经建成,密云、喀什、三亚3个接收站实现中国全部领土和覆盖亚洲70%陆地区域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同时,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正在建设西南站和极地站(即北极站)。

  郭华东表示,建设运行国家航空航天对地观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和全球环境与资源空间信息保障能力,是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的战略定位,其3个重大突破包括建立天空地立体协同对地观测系统、建立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建立新型对地观测模拟系统,5个培育方向分别是空间数据密集型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天航空智能对地观测机理与方法、地球系统过程的空间信息模拟、行星与地球全球变化比较研究、发展空间地球信息科学。

  据介绍,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现有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遥感飞机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承担国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和航空遥感系统两国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还拥有国际数字地球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办公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