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北斗商用化道路的探索

北斗卫星风光无限的发展背后,其商用化进程一直饱受诟病。如何解决北斗的商用化成为北斗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研究其中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法,为北斗的商用化探索出一条合适的道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其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它是继美国“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虽然北斗的发展日趋成熟,但其商用化程度却一直处于相对落后水平。相比起美国的GPS来说,北斗的应用可谓惨淡,不过作为后起之秀的北斗来说,目前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作为一整个产业,北斗在商用化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它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发展的趋势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北斗商用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时候就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而2012年作为这“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目前来看,北斗已经完成这一目标。

  作为目前世界上卫星定位系统的老大先行者,美国GPS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近乎统治的地位,北斗如何与GPS展开竞争或者合作成为北斗未来发展的关键。

  首先从价格上来讲,一块GPS模块的国际价格大约2-3美元,再加上关税也就四五十元人民币,相较之下,北斗模块的价格普遍要四五百元人民币。巨大的价格差距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价格高的原因不难发现,成本价格的高昂直接导致了过高的售价,而产量低和商业工业化水平不足则是目前我国北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种原因事实上显而易见,GPS已经推广了近20年时间,其整套生产模式、加工模式已经形成制造业链条。然而北斗却仍处于小规模的生产。虽然北斗硬件近年来一直在降价,但是相比GPS的倾销式销售,北斗如何与其竞争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其次,从技术方面来看,作为本国新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系统的技术尚处于发展和研究阶段。我们客观的比较北斗与GPS时仍能发现,北斗无论从定位的精准程度或是定位的速度上都难以匹敌GPS。另外,生产工艺方面,国外GPS仪器生产厂商已经具备生产更加小体积和精细的硬件产品,但是作为国内北斗导航系统的硬件生产厂商,生产和加工工艺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

  再次,国外大公司正利用其在GPS和通信领域中积累的技术、产品和品牌等优势,竞相抢夺中国市场。国内的北斗企业在目前阶段尚未形成融合趋势,整个北斗产业也并不明朗,单靠一两家企业来支撑整个产业显然无助于大环境的发展。

  如何解决北斗商用化中的问题

  北斗系统的使用与发展已落后于GPS,两者势必形成竞争关系,不过从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我们并不认为北斗与GPS只有互相吞并和挤压的结果。似乎合作能成为一种更好的出路。当下国内北斗产业内,北斗只是泛在的概念,整个卫星导航我们都可以叫北斗产业,因为我们在说北斗的时候并没有排斥过GPS。

  解决北斗系统的商业化应用,首先势必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植,以及各个省份对推动北斗发展的补贴政策。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和优惠政策可以让目前处于劣势发展环境下的北斗产业起步占据一定优势,同时整个大的使用环境也能促进行业的履带式发展模式。从上游企业开始,需求的增量所来带来的是产品线的增多,产量的扩加大,虽然这种需求前期可能来自于政府的主动推进,甚至强行安装。直至下游,量的普及和大众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也势必能带动服务和应用的提高。

  其次,企业之间要形成良性竞争,不能恶性压价。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企业体量的增长是产业化的典型特征。产业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当起到保护的作用,小企业的存在可以弥补行业大头们所未兼顾的部分,它在其中或许能起到润滑剂以及增补填量的作用。

  第三,从产品本身来讲,质量和服务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北斗走向商业应用的关键,一是北斗系统要稳定可靠,这一点比系统具有高性能还要重要;第二是到用户手中的终端产品,性能要是稳定可靠的;三是不能因为使用北斗而增加用户的成本负担,价格是重要的因素。

  北斗未来发展的趋势

  就眼下来看,北斗最为实际的发展目标则是打开国内民用的市场。民用化和大众化是北斗今后发展的主要道路。

  从短期来看,北斗系统的发展还只能依托政府的扶植扶持政策。在未能普及化北斗应用和产品的时期,摸索的道路是必要的。同时北斗与GPS的合作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双频信号甚至多频信号芯片的成熟,北斗可以依托于GPS成熟的服务和平台来逐步提升自身知名度和普及度。从长期来看,北斗民用化的发展更多需要企业间的配合。目前,我国北斗行业整体核心企业数量不够,发展程度缺乏强势,圈内仅有20家左右的上市企业,这对于整个北斗行业来说,是非常小的。如何促进新兴企业的发展是大企业和各地政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企业协助式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行业前进。从市场规模来讲,北斗既然要寻找商业化的道路,大众市场势必要成为北斗厂商们所要面对的对象,单一的依靠政府订单或者强制性政策性的采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业化。现在国内北斗市场上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北斗产品叫好却不叫卖。大家都在称赞北斗,而销售却增长缓慢。如何打开大众市场,找到很好的盈利商业模式是北斗厂商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外国企业的并购,优秀技术的购买或许也能成为一种趋势。今年2月份,业内企业合众思壮收购全球第三大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与OEM办卡企业Hemisphere公司,这无疑给国内企业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其主要意义在于占据行业稀缺资源,可以使企业本身获得更高的起点,并且能够得到成熟可用、商业化程度高的产品。

  最后北斗卫星系统的发展,从大的层面来看,国家政策的开放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军用北斗作为单独部分的独立出去尚可理解,但作为民用化的这部分,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对市场的放开,对企业一方面进行扶植扶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市场公平的竞争。北斗国际化的道路是让北斗系统成为全世界的北斗,良性竞争能带来的是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本刊编辑 齐欣)


  声明:此文章版权属于3sNews及《3S新闻周刊》,转载前必须发邮件至news@3snews.net告知,并在转载时注明来源:3S新闻周刊。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