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用良性商业模式打造智慧城市

现今,大批量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正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如火如荼地进入了建设阶段。由此诞生出的一个个响亮的口号如“智慧的北京”、“智慧的上海”、“智慧的……”的确让人憧憬连连。

  智慧城市不能形成“智慧孤岛”

  现今,大批量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正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如火如荼地进入了建设阶段。由此诞生出的一个个响亮的口号如“智慧的北京”、“智慧的上海”、“智慧的……”的确让人憧憬连连。

  但是在前段时间,一辆120救护车由于在通过一处公路收费站时其司机和车上医护人员没有带钱,致使救护车被拦在了收费站外,造成了车上急救病人病情延误而死亡。这原本只是一场医疗事故,但这件事恰好发生在我们大力提倡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有智慧的手段却没有一个聪明的办法解决一些紧急突发的问题,这里的弊端正是在于在交通、医疗、警力与应急部门之间缺乏智慧的连接与合作。人们不免会猜测,在智慧城市火热发展的背后会不会也在堆砌一个个“智慧的孤岛”?所以,谈智慧城市,我们更应该好好寻思,智慧城市到底应该如何去建设?

  政策鼓励下的商业模式前景

  从政策角度我们能够看到“孤岛”问题正在得到积极有效的避免。在国务院以信息化建设促进产业经济转型的倡导之下,国务院下属的工信部、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政府部门正在将智慧城市的概念落实并达成共识,以住建部下发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为目标,在原先信息化的基础之上,通过产业政策、金融的手段、概念的传播形成招商引资的杠杆,建设有关智慧城市的全产业链。

  此外,最近住建部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即2013年起),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这一投资性举措将会引导智慧城市市场保质、保量地形成规模化。

  这些利好趋势正是在强调,智慧城市产业必须要与经济挂钩,缺少商业模式和运营思路建设智慧城市,只能是空谈和遐想。特别是在政府牵头引导建设智慧城市前提下,企业和政府间更应当合理塑造出一个有机的商业模式闭环。

  双向需求共铸产业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曾在一次智慧城市会议上重点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建成的,所以政府官员绝对不能为追求政绩去做一些“上天不落地”的面子工程,切忌贪大和简单复制国外成果,在结合中国的国情去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每个环节都应该脚踏实地去完成。邬贺铨院士的观点在于,政府部门在面对智慧城市建设任务时,需要对那些提供智慧服务的企业进行了解,只有深入了解企业业务后,政府才能结合城市治理时遇到的问题,利用智慧的解决方案,带动起一些行之有效、能改善老百姓生活的项目开展起来。

  而来自思科战略拓展部的隋成岩先生站在企业的角度认为:企业布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时,首先应当掌握的重要资源就是人脉。城市的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所以那些意见领袖和业务专家往往就是那些负责城市管理的基层工作者和高层的领导们,他们相比企业更了解哪些业务在实现智能化后可以给大众带来便利同时又能节约成本及带来收益,这一群体一旦担当起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顾问角色,将会为智慧城市服务带来更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因此,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双方之间的观点都是不谋而合的,政府和企业间,正在寻求着紧密的联系,以带动起智慧城市服务的整体化发展。随着住建部公布了90个城区的智慧城市试点,整个智慧城市产业的蛋糕不断变大,政府与企业间的联动作用也将变得更为重要,由此带来的产业聚拢和新商业模式也将逐渐形成。

  截至目前,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全国范围内的诸多地区已经逐步开始了智慧城市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将优势企业召集起来并汇集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点,以谋求共同推进智慧城市服务体系的建设。产业园的建立,让提供智慧城市服务的企业在一个更加有机的生态环境下相互依托、良性竞争,联动政府,以更强劲的整体实力,给城市的智慧化带来明显的效益。

  结语

  不可否认,随着政府和企业间的多方交流和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孤岛式的发展模式将在2013年彻底被打破,在有效形成商业模式链条的基础之上,用科学信息技术将每一个领域、每一座城市都串联起来,真正实现“智”的共享、“慧”的互利。(本刊编辑陈启临)[page]

  时下,智慧城市早已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庞大任务,我们通过采访整理了来自行业领域各家企业对于智慧城市在今后发展的一些看法:

  【智慧城市服务先行者】IBM大中华区总经理夏然: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长期以可持续化方式来利用信息的城市。利用信息不仅仅意味着收集数据,它还意味着理解数据以及分析众多的趋势和模式来为政府、私营部门以及普通市民的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可以更好地帮助城市管理者学会更好地利用城市中的大量信息,从而更具洞察和高效地借助信息来制定决策,预测并主动地解决问题,协调资源以便有效地运营,为市民提供最佳服务,创造更智能的生活环境。

  【管理平台服务】超图软件总裁宋关福:智慧城市已提前摆上日程,业内同行都在积极为智慧城市准备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在2013年还将是探索性的,平台和技术已经基本具备,缺少的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规范。从GIS平台软件发展趋势上看,云技术、移动端平台、二三维一体化的应用将是推动GIS平台智慧化的重要技术方向,未来也将涌现出一批GIS政务云的案例。

  【城市数据服务】立得空间副总裁周落根:智慧城市最近几年炒起来了,住建部、工信部等部门都在推,国家投入的钱也不少,今后智慧城市带来的信息化应该是让老百姓感受到的。像北京的雾霾天气、7月份的雨灾都是问题,我们应该通过信息化让大家感觉到交通更顺畅了、空气更好、城市更便利了、更安全了。这些都是人类需求的出发点。智慧化的进程也是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才是智慧城市今后所需要的。

  【公安与应急服务】方正国际副总裁周大良:目前我们在公安领域的发展方向是打造公共安全一体化的数字中心,基于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让各种信息以及实时的信息汇聚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与各公安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联系起来,基于这个数据库分析为各部门提供相应的智慧决策。

  【交通信息服务】掌城科技总经理于晓: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关键的因素之一是需要具备成熟健康的商业模式,产业链中各环节基于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定运转,以支撑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2013年我们期待的乘用车车联网的商业前景更加明朗,但我认为其中的关键点是如何满足乘用车车主的实际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从而实现从提供服务、满足需求、用户付费的商流闭环。总之站在我们的立场做智慧城市业务就是要不断改善车与道路间的关系,实现智能化。

  【校园服务】金智教育公司CTO陈滢:智慧校园应该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融入智慧城市的整体中。未来的校园会更加开放,不仅是物理环境的开放,更是资源的开放,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校园直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如公开课、图书馆、体育设施、人才等,而信息化、通讯和物联网等手段可以将这个融合过程更加无缝,带给市民最优的用户体验。

  【笔者观点】《3S新闻周刊》编辑陈启临:由住建部主导制定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而详实,但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上的拉动,智慧城市项目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新领域加入到其中,特别是一些私人化的智慧服务或将形成,如智能家居服务、私人顾问服务等等,市场机会将不断扩大。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移动互联网不死LBS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