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奇怪,让人疑惑的是分析并试图解决问题的人是个外行人,GIS本身外行与内行曾经经纬分明,虽然近年来产业边界多有交叉,但门槛始终是试图进入业内的一道无形压力,可是并不能阻止所有人,例如提出以上这些问题的徐琪。
外行,是智星海董事长徐琪对自己的定位;他学经济出身,在美国做投资多年,在徐琪看来,外行与内行之间不仅仅是哲学命题,二者之间蕴藏更多商机。站在围城之外的徐琪没有科研理想,以一个商人的精明来透视这个行业,角度自然与业内人士不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思路与地理信息市场化是相契合的,目前,地理信息行业有的是抱有技术理想主义的专家,缺乏的是眼光独到,懂得资本运作的商人,更多徐琪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从商业维度透视这个行业,毕竟只有将更多的技术转化为利润,才能从根本上壮大这个产业。
一个理念
2008年,徐琪与地理信息行业结缘,2012年,徐琪加入智星海,主营业务为多媒体展示和提供二三维GIS应用增值服务,正如徐琪所言,他不懂程序,不懂技术,但他懂得市场,擅长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经营一家企业。公司如何走得更远,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设5000亿的蛋糕中分得更多,是他更多思考的。
徐琪认为,公司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探索信息符号化和信息可视化,这个领域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是非常有潜力的。具体而言,GIS作为一门深奥的科学,它真正应用层面是广大普通的老百姓跟政府层面或者是消费者。只有使用统一的符号让大家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去了解,他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但目前,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信息是封闭的,智星海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套统一、标准化的符号和平台,GIS才会实现价值最大化。
两件事情
目前,智星海围绕着上述理念在做两件事情,首先是承接数字城市的项目,城市需要数字化的管理,需要智慧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第二件事情就是用承接项目赚来的钱来研究信息符号化。智星海在数字城市项目中主要的业务是做城市宣传片和展示,数字沙盘的建构,理性与实用是徐琪一直所提倡的,在他看来,一个数字沙盘两、三千万,整个生命周期三年时间,合算下来一天近三万元,如此高的成本是非常态化,只有强调使实用性、功能性,才会承接更多的项目,公司才会有长久发展。在这样理念指导之下,公司的业务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公司的建筑动画已经排在业内前列。
只有公司实力越发雄厚,才会助推第二件事的加速进行,徐琪表示,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肯定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完善一套系统。目前智星海有一支20多人的团队负责此领域的研发,另外,公司分别在新加坡和美国设立办事处,在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同时,也要和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公司谈合作,徐琪希望自己的信息符号能和ESRI(美国)的ArcGis平台对接,从而扩大系统影响力。目前,经过一年的努力,公司在这方面的研究小有成就,在城市安全方面,医疗系统、餐饮系统等行业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符号系统了,智星海会在2013年6月份以前推出政府领导层面的信息化可视化平台。
一个理念,两件事情,是智星海的使命,外行带领着内行,是智星海的优势,2013年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智星海的业务势必会有更多拓展,将在今年推出的可视化平台能否实现其价值最大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3S新闻周刊》:智星海集团作为新近成立的公司尚不为大家熟知,请您简单介绍下公司的主营业务以及优势所在?
徐琪:智星海集团成立于2012年,现在的业务一方面是制作数字沙盘,另一方面的重要业务就是制作数字城市宣传片,包括城市规划的宣传片,目前我们揽包了整个辽宁省的市场,另外,我们在云南、广西的市场拓展也很理想。成绩来源于实力,我们有一支业内的专业团队,打造出很多精品项目。
智星海的优势是他的独特定位,我们在逐步累计一个可以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一些核心技术或者是核心知识产权。即建立地理信息符号化系统。首先,建立地理信息符号化平台在全球范围来讲,极具潜力,这是任何深奥科学能够为更多人真正应用的途径;其次,目前信息符号是散乱的,并没有标准化,它在数据库里面要有一个关联的问题,这里牵扯到大数据,是相当大的工程,目前我们用数据展示的收入在养着这块业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肯定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完善一套系统。
《3S新闻周刊》:您之前一直在美国从事资本运作,进入到GIS行业是源于什么契机?
徐琪:我2008年因肺部手术在国内养伤,偶然一个机会开始帮业内一家公司做融资,之前对这个行业并无接触,但是我在美国一直做投资银行,在美国学的是UCA市场学,所以对高科技企业融会贯通。在接触这家公司的时候,我便萌发了制定地理信息符号化这样的一种理念,在四年之后我希望可以在智星海公司来实现这种理念。
《3S新闻周刊》:信息符号化的展示最直接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徐琪:任何深奥的科学都需要简单的方式来解读,地理信息行业也是如此,一套标准的信息符号可以让更多人来应用,我们近期就要推出政府领导办公系统,目前在政府层面的意义比较凸显,举一个例子,市长市委书记每一天要了解公安局的情况,肯定不只是某一个案子,他希望了解你今天犯罪率是多少?明天破案率多少?后天整个北京市哪一个区域发案率高?这些东西仅理解就需要很长时间,花很多功夫。但是把它设计成一个图表、一个区域比如说有柱状图或者其他的表现形式,他可能很快就理解了。
《3S新闻周刊》:据了解,智星海在新加坡、美国分别成立分公司,出于何种考虑?
徐琪:我们借用很多国际的专业人员的能力来完成信息符号化的建设。这些分公司首先是累计在国外收集的信息和案例;第二希望和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大的大公司对接合作,包括ESRI,希望我们的信息符号化能够直接在他们的系统里面对接上。
《3S新闻周刊》:智星海的业务和国内的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徐琪: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大数据的挖掘,大数据挖掘首先要有小数据的展示,然后去引导大数据的合成最后有大数据的挖掘。目前中国受体制所限,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数据不能共享,智慧城市就不能从根本实现。如今数字城市也并没有真正做好,更多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只有期待体制的转变,才有可能建设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
《3S新闻周刊》:目前很多城市面临宣传展示的工作,您认为此领域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徐琪:随着城市发展、招商等需求,各地政府会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宣传、推介工作,但是在目前规划展览馆展示的基础上,内容展示存在三个问题:首先,规划馆变成一次性展示馆,内容没有可持续性,领导修改意见无法实现,民生无法体现;其次,内容更新费用昂贵,体现在各种数据不兼容,只重形式更新,不重内容更新等。再次,目前还是依靠文字图片等文件形式沟通和审批,规划信息无法快速传递。
《3S新闻周刊》:您认为如何才能高效完成城市数字展示?
徐琪:为解决以上问题,智星海研究出一个方案,即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规划审批、辅助决策、发布等功能,需要不断把规划更新意见落实到基础数据更新,从而使三维数据库更新。规划管理委员会会讨论规划可视化中心和数字沙盘展示的规划方案,并不断提出修订意见,意见统一后,信息一体化系统会进行更新,更新的核心部分就是二三维一体化。若干更新后,可以将最新的规划信息更新到规划展示馆所有的数字化发布展项上。最后将正在执行的规划方案更新到网络平台上,成为权威规划信息。
《3S新闻周刊》:贵公司的各项业务均与GIS专业紧密相关,未来是否计划招聘若干GIS专业的高层加入到公司的人才储备体系?
徐琪:我们对人才是始终在寻找,但就高层来讲,我在这个行业毕竟有4年了,我的体会是中国空降的管理层很难。除非企业做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两个原因,第一中国有大的胸怀的老板很少;第二,中国有好的职业道德的经理人很少。所以,目前需要自己公司慢慢培养。
《3S新闻周刊》:您具有国外从业背景,公司在企业文化上是否有独特之处?
徐琪:企业文化,毫无疑问是中西方结合,最大的特点,是按规矩办事, 规矩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被执行、被遵守,凡是按规矩办事的公司,员工就心舒气顺,士气高昂,公司的生产效益就会最大化。违规之事最怕公开也最怕曝光,如果决策的过程,办事的程序能尽量公开,相关的信息能公之于众。那么员工就会变成无处不在的监督者和规矩的维护者。
《3S新闻周刊》:业内普遍反映 2012年来说对于地理信息行业来讲不太景气,您如何看待2013年的发展趋势?
徐琪:2012年确实是比较困难,受房产调控影响,资金紧张,项目也随之减少,随着新政府上任,我认为情况会好转,城市间会重视宣传工作,对我们这些做展示业务的公司来讲会好过一些。
就整个行业来讲,2013年会是一个分水岭,按照十八大的精神要求,新一届政府对于重大项目的投资会趋于更加谨慎与科学,行业内企业更多的生存资源也将转向市场,但是目前我国GIS行业的企业级市场并不完善,一直依靠政府项目给养的企业或许会面临困境,而那些更多开拓民用市场的企业,才会有更稳定长远的发展。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