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作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双料院士,又是两家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李德仁院士的言语中,无不透出一名杰出科学家的执拗,以及其过人的市场嗅觉。
“站得高一点,就是战略”
由于学校放寒假还没开学,蛇年春节期间,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士楼,李德仁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么多科学家在专业领域成绩卓著,但您能够在国内甚至全世界,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化道路上走在前列,主要凭借什么?”
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德仁院士谈到了战略和战术的区别。
1982年10月,时年43岁的李德仁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他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学位课程。
至今他仍记得恩师的教诲:“要从一名研究者转变为一名组织研究的大学问家。”李德仁将1985年作为事业的一个分水岭,“之前我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战术科学家,之后我是组织研究,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的战略科学家。”
“凭着对科学理解的程度,一个科学家站得高一点,就是战略。”李德仁对记者说。
在德留学期间,李德仁提出了比传统“丹麦法”更加优越的计算方法,用于厘清数据采集中的误差修正,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夫人的一句“你这头牛只顾吃草老不挤奶,怎么对得住培养你的国家”,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祖国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地图”
上世纪80年代,李德仁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90年代以后,他主要致力于空间信息科学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3S集成应用理念的科学家。
与大多数院士相比,李德仁的身份显得有点特殊。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双料院士,同时还是3S产业本土两家领军企业——武大吉奥和立得空间的董事长。
科研成果不断被产业化。武大吉奥研发的系列GIS地理信息软件,从地理数据采集、软件分析到实际运用,打破了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武汉立得空间自主研发的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是现今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唯一的、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车载移动道路测量产品,被誉为“革命性的高科技产品”,已向全世界推广。一台车在行进中“描绘”出三维实景地图,彻底颠覆了人们生活中对传统地图的概念。
李德仁说,通过几年时间,立得空间已绘制了全国150个城市的立体街景地图,拟对人们提供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位置服务。“基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位置服务将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位置服务能否迅速发展有三个前提条件:地图要好,网络要快,老百姓要用得起!”
“做成千亿产业我再退休”
2012年12月底,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服务亚太地区,免费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这意味着,基于国产卫星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李德仁院士介绍,到2020年左右,30颗北斗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将全球覆盖。“去年全球仅卖数据就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按照10倍的放大效应,2012年全世界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全产业链规模在10000亿元左右。”李德仁表示,中国去年仅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就已超过1200亿元。
武汉市提出,将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打造成又一个千亿产业。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设在光谷,武汉现有相关企业近200家,在全国拥有该产业的话语权。
作为该产业本土领军科学家之一,李德仁牵头的中部地区最大的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去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他把这个接收站称为“接收数据的源头,行业发展的基础”。
李德仁今年的计划是,依托武汉地面接收站,与泰国政府进行项目合作,协助泰国建设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同时,推进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进行服务外包。“武汉地球空间信息成为千亿产业,我就可以退休了。”李德仁视武汉的3S产业为己任。
他介绍,数据采集只是3S产业的基础,增值服务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土地测量、智慧城管、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环境灾害管理、电子地图及定位、导航服务等。“现在,全世界正在从‘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推进,3S技术将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结合,提供更加智慧的服务。这些服务将给人们带来更加智慧、更加温馨的生活。”
人物介绍
李德仁,1939年出生,江苏泰州人,国内外知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52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创了国际测量界的“李德仁方法”,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产业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资讯系统(GIS)三大技术(3S)集成应用的科学家。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