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联网看导航产品:车联网依托导航设备
到底车联网是什么?现在,无论是在互联网、汽车行业、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导航定位技术或者物联网领域都在大谈特谈车联网,认为这是汽车发展十分具有前景的一个方向。
从现在的发展现状来看,车联网应用的领域确实很广。应用比较多的是在物流运输和客车、商用车等领域。笔者曾经参观过车辆管理部门对大型运输车辆的监控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运输车的位置被精确地定位在了后台屏幕中,监测人员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车辆的司机是谁、车辆所处的位置、行驶速度、载货量等内容。可以说,这就是车联网技术实践的一部分。像客运巴士也需要后台对车辆的监控,商务车中加强实现车联网技术的功能则能够有效减少行驶成本,如智能导航可以规划行车路线等。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车联网实际涉及的面非常广,是多行业的。随着技术的成熟,民用汽车市场也希望尽快酝酿出车联网的产品。
不管怎样定义车联网的概念,其实行业内都明白,车联网的目前依托的核心始终还是汽车和汽车上的车载导航设备,并在这种设备上不断壮大,以此拓展网络化、智能化的功能。但是,面对行业热捧的香饽饽,如果真的推出来一套打着“车联网技术”招牌的产品推了出来,大众真的会关注并为此买单吗?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关于普通大众群体对于车联网认知程度的调查,从一些热门的汽车网络社区和非汽车的网络社区中各调查了250名网友,得到了一个比较意外的结果。调查结果如下图表:
图表说明:本调查集中于汽车之家、爱卡汽车网、太平洋汽车网。调查虽然做在了汽车类网络社区,但是了解车联网的网友仍然占据少数。可见汽车爱好者们的注意力明显很少集中在车联网领域。
图表说明:本调查集中在猫扑网、天涯网、百度主要城市的贴吧。了解和关注车联网的人数超过汽车社区的人数,可能是由于部分网友的经历比较广泛,但从整体来讲,对车联网认知的人数还是比较少。
从调查能看到主要的趋势大体都是相同的,无论是来自汽车社区的网友还是非汽车社区的网友,对于车联网这一名词还都比较陌生,谈得上关注的则更加少之又少。我们不把此次调查作为一次权威结论的证据,但从中也能反馈出一些现象。笔者总结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看到车联网真正服务于汽车、服务于大众的干货还不明显,人们更没有对车联网这个概念做过特别深入的研究,所以对于这个概念,人们更多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经常见到的车载导航设备上。
因此笔者觉得,看待车联网的发展,自然要从大众的视角去出发,无论各行各业怎样追捧车联网多么美好,或者看重车联网有多么大的价值,当市场还没有群众认可的时候去谈一个概念的未来,其实都是“浮云”。所以,我们将焦点着眼于现在的导航产品,从这一行业的近况看到一些现象,并发掘出本质,才能够去展望车联网的未来。
从导航产品看车联网:大众的认知决定车联网的发展
从导航产品市场角度入手,笔者采访了爱卡汽车网高级销售经理卢雷先生。有着多年汽车导航产品市场分析经验的卢雷对车联网产品的发展有着一些见解,他认为国内车联网目前对车辆的监控上用的比较多,但若想在大众市场得到成功的发展,第一方面首先应深化用户对车联网的理解和认知,人们经常见到的传统导航产品与车联网关系密切,应该加强用户对于传统导航产品的了解程度,当人们发现传统的导航定位服务不能满足于未来智能驾车的需求,自然而然会去更加关注车联网的发展现况。就像摄影爱好者对照相机和镜头的了解,电脑发烧友对于硬件产品的了解等等,但在导航产品这块,虽然中国汽车数达到千万辆级别,导航的配备也呈现一定的规模,但真正懂行的人比例非常低。
第二方面则是目前导航产品确实不太给力,同质化现象明显,同时,当前的国内市场形势下,导航品牌过多也给用户的选择造成困扰。
“用户对导航产品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比如注重产品的外观,对价格的把控也比较不清晰,两极分化大,要么认为最贵的一定最好,要么就图便宜买二三百元的盗版产品,从而忽视了产品实实在在的品质。”卢雷说道。
因此,卢雷表示,用户对导航产品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未来车联网产品的认识,从国内现状来,情况不容乐观。“像日本、美国等国家,特别是日本,是导航产品非常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车载导航覆盖率为全球第一,对于车联网的项目建设也是早就有了落地的成果了,像环保驾驶系统和动态路径诱导系统比较成熟。在日本开车,你能充分感受智能交通带来的优势。日本导航与车联网产业之所以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一是导航产业发展的比中国早了不少,二是日本国家狭小,车辆众多,大城市路况拥堵,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导航设备驾车可节约燃油经费,提高驾驶效率,导航驾车的观念很快深入人心;在中国,由于地域特点与日本不尽相同,中国的导航和车联网市场方向仍然处于摸索之中,中国有技术和实力建设发达的车联网,但如何将产品推广出去,运营商如何扶植产品,用户会不会买单,这些都是厂商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在导航产品销售市场中,我们非常期待真正意义的车联网产品的面世,这将会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导航产品市场上的疑云
正是因为在国内人们对导航产品市场的不了解,特别是对于国人偏好于内嵌式车载导航的大气与奢华,盲目追求越贵越好的想法,让很多看到谋取暴利机会的人有了可乘之机,这些最终还得是由消费者来为此买单。笔者以亲身的经历揭露身边暴露出来的问题。
上汽集团的Inkanet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导航平台,在行业中也实践了车联网的技术,导航以安卓系统为平台,集导航、电话、娱乐、人机语言交流、网络互动、紧急呼叫等功能于一身,这些都是非常有亮点的。问题在于,今年北京车展采访到的Inkanet技术开发人员曾透露应该的售价只有3000多元,当时笔者觉得,拥有这么一整套先进的导航技术,并且在后端还有一个庞大的呼叫中心服务团队提供24小时帮助,这样的售价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笔者到了荣威和名爵4S店,发现其导航产品的售价达7000多元,突然高出2倍多的售价,这就不得不予以质疑,到底贵在了哪里?
当笔者询问为何价格会比了解到的市场行情的高出那么多时,销售人员解释为高售价主要是附加有产品保修的服务,那么,这种高价保修服务是销售人员对产品的质量信心不足,还是因为确实消费者不知情就可以坑蒙拐骗?相信一旦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消费者们自然会有一个考量。
所以消费者肯定更加无法理解,那些售价高达一两万元的名牌车载导航仪价格之高,高在了何处?奢华的价格以至于它们自己产品负责人员都发自肺腑的在私下偷偷自嘲道“买这个玩意儿确实没用!”
无论怎样,被回避起来的问题终究会影响消费者对导航产品的信心,导航产业的发展也许永远只能靠炒作和噱头去寻求商业的出路。正如前面所说,导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产业链条对于大众是过于陌生的,所以一些看到能赚取暴利机会的人便会趁机压榨一回消费者。面对这样的市场,如果产业链上的企业不能有效地合作起来,严格控制成本,并对后面的销售环节予以把关的话,当消费者发现了成本与销售价格差距过于巨大,无疑将会对前装和后装车载导航市场产生烦感。那么,当车联网技术真的落地之时,市场是否能让消费者去信赖产品,就真的很难了。
进展缓慢的车联网
在今年9月份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上,车联网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再度掀起了一股行业广泛交流的热潮。但在此次大会上,除了对于国内车联网技术的总结与展望,我们并没有看到它真正服务到平民百姓的出行生活中来。
一位从事车联网研究的企业代表感言道:“我们在找不到前景的情况下对车联网摸索了四年!”确确实实,重新回顾产业链,车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崛起了数十家,竞争尤为激烈,等待上游的导航车厂选择它们的产品是唯一的市场和机会。这些现象折射出中国车联网发展进程的艰难,而这份艰难正是来自于它的出路——商业模式,现阶段仍然还是如雾里看花。想要在汽车中推广车联网产品本身并不是难事,但难点在于,让每辆民用的汽车实现配套的车联网,需要极高的成本,首先,它的开发周期非常长,第二是服务创新周期比较慢,第三是硬件的开发以及各项服务成本也非常高。最终这些成本转移到了产品身上,让消费者去承担昂贵的费用。所以,这也是导致车联网服务长期以来只能处于高端的地位,倘若想普及到中低端车型上,还需要在成本上有极大幅度的降低才行。
有专家也提到中国的车联网实际上发展有10年了,这10年间,只看到了汽车数量的增长,却没看到网络将他们联系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车联网发展总是在照搬国外的模式,在国外,大众用户有为导航服务付费的习惯,这从而促进了车联网在足够的资金条件下迅速崛起,而在中国,大众用户则没有这种习惯,使得导航产业提供增值服务非常困难,这就让车联网服务的普及变得艰难。目前的普及率在整个汽车产业的覆盖率不超过10%。
行业需要思考
留给行业内的任务仍然是非常繁重的。发展车联网,实现车联网从公用、商用的领域完全普及到民用阶段,核心上依然要以用户为中心出发,从中国的市场特点去入手,相信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从导航产品这一产业上,还是车联网,都会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导航市场上的价格陷阱、产业链上极高的开发成本、缺少成熟的导航增值服务商业模式以及大众对车联网较低的认知水平都成为了国内车联网普及的层层障碍,最为关键的是,车联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最终形态去为人们服务?我们离真正普及的距离还有多远?弄清楚这些,并不容易。
经历了10年的摸索,中国的车联网还需多少年的光景才能打开下一篇章,在几分期待之余,也应该多一些思考了。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