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DCDF2012)在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委党校蜀光大厦开幕。本届论坛峰会以“‘数字中国’协同创新与人才发展战略”为主题。
重庆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远在大会中作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的报告。以下为文字实录:
重庆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远
我把重庆的情况做一个简要报告。从四个方面来汇报,第一就是项目的基本情况。整个项目我们是从2000年启动到今年历时12年,总投资7亿,全面整合了重庆割裂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搭建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构建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推动了成果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实现了省域地理信息空间继承和共享应用,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项目目标是确定建设数据丰富、功能完善、应用广泛的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测绘和信息报。
具体的目标是,包括完成现代社会基准,数字重庆建设需要的各类地理信息数据以及数字重庆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第二是建立基础、政务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地理信息管理维护、分发服务和共享交换的网络化、实时化、分布式服务。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标准规范,政策机制,软硬件环境,保障平台持续稳定的运行服务。第四是推动政府部门等应用。这是我们的框架体系。
建设内容层面上分了四个层面,一个是数据体系的建设,包括基准建设,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建库和更新。第二是软件体系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第三是应用体系建设。第四是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标准规范,政策机制和软硬件环境。
这个项目历史周期比较长,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协调难度非常高。重庆的地形比较复杂,多云多雾,我们信息获取相对困难,再就是特大山地城市推进地理信息建设方面没有经验。
我汇报一下项目实施的情况。大概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筹备立项阶段,1999年到2000年筹备立项、启动数字重庆建设。第二个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2005年之前,完善数据体系建设,对部分淋浴采用点对点的服务,推进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到2010年这个阶段,在平台数据资源、软硬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基本建成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健全数字重庆地理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再一个阶段就是深入拓展阶段,全面完成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深入拓展应用,启动地理信息云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基础。
1999年7月我们通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000年4月,在香山科学会议上提出建设出数字重庆的宣言。到了基础建设阶段,我们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划,最后市政府颁布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纲要,相当于是“十五”期间政府性的规划,这期间我们启动了基础数据和各个专业应用领域的推动。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初的时候,我们针对第二个五年,我们编制了《重庆市的测绘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对我们“十一五”期间推动我们相关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年的4月份,当时我们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08年的时候,我们陆陆续续编制了相关的标准。我们在立法层面上,全年3月份以政府令形式颁布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我们想通过立法的方式推动我们的机制建设。从去年到现在,深入拓展阶段,市政府颁布了“十二五”规划,我们这期间把数据获取、处理、服务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
我简单报告一下我们的成果应用情况。数据体系,这是我们的基准,分了三期,把整个重庆市域进行了覆盖,35个窗口站,形成了400多个BC级的GPS点,我们形成了全市域覆盖的1:1万数字化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建库。我们的遥感数据上,我们的高分辨率、中分辨率、低分辨率,以及低空和航空摄影,根据需求,陆陆续续做了大量的投入。我们建了基础信息库,完善了全市的库,建立了全市的地下房屋普查,以及低下空间普查。我们对主城有660平方公里,有25万栋建筑物进行了审查,完成了三维建模,包括精细模型,包括仿真数据,这些数据我们已经在管理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我们建了数十个专题数据库,对整个平台建设支撑起着关键的作用。怎么把基础数据能够做好,能够管好,政务平台这块我们涉及到相关的委办局,市委市政府,社会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几个网站来提供这样的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提到三个五年规划,包括政府规章,还有管线管理办法,等等。另外我们形成了比较重庆特色的更新机制,我们通过成果对焦,数据更新谁引起变化谁负责实现更新。我们建立一个保障队伍,对数据进行相应的保障。建立了相应的软硬件支撑体系,我们的项目成果在一系列重点工程,包括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等都在广泛的应用,在土地普查、水利普查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我们在库区,我们的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保护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在数据区县这块也在进行推进。在应急管理这块,当时和陈局长的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今年8月份在重庆对应急系统进行了验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建立了整个卫生系统的应急调动指挥系统,交通指挥系统,我们从大的信息平台层面进行支撑和配合。我们规划服务这块,我们把城乡统筹的信息也在我们平台进行整合。在我们的三维规划信息系统中,我们确定了一些重点区域,重点的路径,所有的项目我们会用三维的管理平台进行审查。我们重大基础设施这块,把全市域范围涉及到的所有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包括通信,包括管线等等所有基础设施都在这个平台里进行整合,对我们所有部门实现快速衔接,以及避免互相之间的行业干扰建设,起着非常好的保障作用。我们今年建成了一个重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三峡库区方面的系统,以及无线电管理方面的系统,园林方面的系统,等等。在公共服务方面,包括数字重庆地理信息门户网站,天地图重庆,重庆三维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等。
另外就是创新上的体会。技术上的集成创新,我们用了很多硬件软件,我们觉得集成特别重要,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城乡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平台,横向跨区域,纵向省区县都进行了无缝连接。建成应用三维空间分析技术,实现了地上地下二三维一体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建立了规范化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和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匹配模型,实现了分布式海量专题数据的实时动态集成。
管理上的模式创新。我们争取到了政府每年一些固定的投入,各个部门对我们的数据实行动态更新,都是不讲条件的。通过政府统筹确保平台费用持续投入,部门共建确保数据实时动态更新,设立专门机构保障平台稳定运行,规章立法确保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畅销运维,实现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报告人审核)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