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程军:从数字北京到智慧北京

以“‘数字中国’协同创新与人才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九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于2012年11月15日在成都举行。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博士程军在大会中作了《从“数字北京”到“智慧北京”》的报告。

 

  2012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DCDF2012)在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委党校蜀光大厦开幕。本届论坛峰会以“‘数字中国’协同创新与人才发展战略”为主题。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博士程军在大会中作了《从“数字北京”到“智慧北京”》的报告。以下为文字实录:

泰伯网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博士程军

  我介绍的工作实际是集中政府信息化,政府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上午几位领导也提到数字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北京的发展在现有体制下怎样在模式上创新,走出了一条路?数字北京的发展1999年就开始在李老师和一些专家的带领下开始,我会从数字绿化带谈起,为什么会讲绿化带工作?因为它是数字北京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它的目标很宏大,几乎可以说就是智慧城市的案例,但是它并没有和一开始的目标一致,后来发展到狭义数字北京的模式,后来又发展成广义数字北京,后来2011年又提出智慧北京的概念,原来有整体规划,现在出了一些初步成果,我们看能否和智慧城市沾上边,一点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随着城市发展,这些问题大家也比较清楚,城市的工业化,人口的增长,交通、水利、空气等各方面问题都存在。这些问题从上世纪初,美国副总统戈尔就提出了《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他也描绘了人类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美好画面,和IBM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是非常相近的。当时的智慧城市也是说在各个领域,包括气象、农业、交通、建筑等各领域都可以利用数字信息建立美好的生活,和现在的概念是一致的。1999年11月,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大举办,当时的北京市长刘淇宣布正式启动数字北京工程,作为北京市8个重点示范工程的第一项工程。当时提这个要求,就是说北京市的城市环境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领导就说你们还让我们在不在北京待了,所以说领导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

  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实际是两条隔离带,这条图里边,我们看到北京的发展是摊大饼的模式,中心城区,一环二环,现在还有六环,这样摊开。中间浅绿色的是公园,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建筑,公园是很少的,我看成都的发展模式跟北京的模式一样。北京市当时规划做两条绿化带,现在更多,第一条绿化带是沿着五环。周边还有十个城市的边缘地区,如果磨损绿化带,这些城区又会连接起来形成建筑连建筑的模式。第二个是五环和六环之间,当时计划是1600平方公里,已经绿化的面积是338平方公里,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深绿色的,就是香山和植物园周边。为了建设绿化带涉及六个区县,63个乡,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涉及10个,45乡镇,以及六个卫星城及空港城。当时说数字绿化带要作为综合信息系统,要统筹管理城市布局,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调整,解决农民涉及生活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落实北京总体规划,改善生态环境,为举办奥运会创造条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北京领导非常重视,组织架构也是完善的,当时成立了市政府指挥部,下面也有市级部门。

  在系统建设的时候,当时也采用了,几乎是当时所能够用的最先进的技术,当时计算机应用刚刚起步,就采用了BS结构,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模式。还有比如说遥感,2001年开始就用飞机航拍,以前没有这个工作。还有三维可视化。还有认证,宽带网等一系列,也几乎是容纳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通过电子地图就可以分析各个设施之间的关系。通过遥感可以做数据的审核,因为当时年度数据有没有重复,你的绿化工作,你的新城改造和旧城的拆迁,这些工作有没有落实到位,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和管理。系统也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做完整的实现,对全市规划的管理,对绿化地区的管理,对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管理,以及对绿色地区产业的管理,都纳入了这个系统里面。

  当时市长开会组织动员,然后形成落实,国家也非常重视,很多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亲自去植树,还有一些国家领导检查。但是这个系统到最后,我们发现它并没有达到一开始设计的目标,一个系统把所有的城市都管理起来,最后是系统建设系统有,业务管理业务有,都做得很好,但是逐步演变成内部部门的管理。一个系统越来分家了,还是分道各个委办局自己管理。我们目标是设想感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衍生了狭义数字北京的概念,后台电子地图、遥感影像、政务图层等数据管理系统演化为数字北京政务地理空间平台。狭义数据北京就是以这些数据为核心,然后在后续的发展当中结合各委办局承担各项管理任务,空间平台是统一建设的。应用方面又增加了发改委的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工商局的网格管理,质监局的特种设备管理等,每个区县也通过这一个平台来支撑区县的业务。目前一个平台支撑45个委办局74个重点业务应用,这样就把数字北京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了。但是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发现如果仅仅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还是整合的和空间地理信息相关的,还有大量的和空间地理难以建立联系,比如说人口这些数据,在管理的时候一开始是能管理的,这样仅仅用狭义数字北京涵盖不了这些信息,因此在后来北京市就开始做广义数字北京的建设。这个建设是从基础地理信息和目录体系,交换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落实的。在北京市将基础信息资源和目录交换体系整合为一体,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这个体系里面首先有一个目录库,就是全市的信息资源有哪些部门,有哪些资源,生成一个目录,让大家知道都有什么,都在什么部门。平台之上两个门户,一个公务员门户,一个首都之窗。每个政府都有一个资源共享节点来和这个平台连接,区县也是有区县的共享节点,连了以后通过平台可以提供数据或者获得数据。平台2006年4月份上线运行,现在76个政府部门和区县接入了市工商交换平台。55个部门的163个应用系统实现了与市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支撑了885项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的共享交换,交换量累积达404366万条。对这些应用,我们大体分了一下,可以分为五类应用。包括领导决策,基础共享,主题应用,结对子和两级体系。

  领导决策,各个委办局把他们在专业决策方面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领导,现在有300多项决策信息,这些用户,全市领导和400多位以上处级以上领导,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关的决策信息。第二项应用是基础共享信息库,人口数据库是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九个委办局数据的分析比对。有一些数据比对以后直接提供服务,比如照片信息,北京市办医保的时候很多人就不需要再去照照片,而是直接拿着身份证照片共享,就可以变医保卡,这样对经费来讲可能节省经费支出500万,对于公众来讲节省的经济更多。

  第三类是其他的主题应用,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跨部门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像奥运、国庆这些工作不是单个部门能够完成,因此北京市有20多项主题应用工作,通过交换体系提供五方面的支撑,利用平台的目录可以对工作进行梳理和管理,对工作相关部门、相关业务、相关数据、流程进行梳理。还可以通过平台的交换和获取信息,现在上面有三万多个公务员的账号。这样对主题应用进行支撑,主题应用在建设的时候核心就是考虑业务,不需要对跨部门那些做过多的考虑。

  第四类就是结对子,因为主题应用一般有一个主体部门,结对子是两家协商,两家相互有需求,能不能协商做这个事情,北京做了200多对这样的应用。包括小客车限购,限购房管理等等。大家可能听说过北京市小客车限购,这个事情涉及七个委办局的14项审批事项,所有这些工作对于个人来讲只需要在网上填一张表,剩下的工作是通过数据到交通委,交通委到其他六个局,这样一方面减少委办局自己的审批工作量,第二减少公众开证明的手续,第三就是避免假证的情况。

  第五是两级体系,两级体系指市区两级体系,建立了两级的协调体系,实现市区具有垂直关系的政务部门间的信息资源交换的协调。这些应用在区县,我们发现比市里的应用多得多,范围非常广泛,一下共享以后就会在各方面考虑应用。08年的时候我们做研究时通例的,一个区县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各方面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2011年,我们觉得前面的工作还谈不上智慧,因此我们开始考虑智慧北京,一部分是政府主导,一部分是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北京的规划是283架构,两个顶层应用,八个协同领域和三个基础支撑。每个架构怎么做还没有明确的路线,但是现在能够和智慧挂的还是有几点案例,第一是应急指挥的7.21特大洪水,很多人关心这方面的问题,也了解很多方面的情况。但我要说的是,在这方面实际上北京市非常重视这工作,北京03年非典后就非常重视应急工作,原来北京下小雨就会造成全市瘫痪,07年开始北京把空气、水、电、燃气、交通、气象、警情等各方面信息都统一纳入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也就是应急指挥平台。对于洪水,我们知道看北京全市降雨量监测,这些数据都是分钟级的数据,还有河流情况,水位情况,等等,全市立交桥积水点都有水位监测,还有一些地方也有摄像头的监控工作。对于7.21这个工作,因为我觉得它是缺乏横向的比对,北京发生这种事情可能只有一两次,并不多。所以说大家觉得政府有些工作没有做到位,政府没有说工作能一下做到位,但是这里有一个数据是说,发生7.21这个事情,市领导到应急指挥中心的次数是172次。市领导发挥作用更多是在应急指挥中心,在这里查看情况,然后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信息化的问题,就是两个不知道,一个是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一个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是第一个案例。

  第二个案例。北京市的烟花爆竹综合管理系统,北京燃放烟花爆竹市领导必须值班,烟花爆竹整个流程都进行了监管,包括它的生产,它的销售,它的燃放,还有燃放后处理整个流程。对于每个销售点有温度、湿度的监控,还有摄像头的监控,每个摄像头都有录像。燃放的时候有全市噪音监控,晚上重要时段,全市消防车都是值班的,并不是蹲着,而是都会在街上跑。关于烟花爆竹伤人的数据,2007年一开始到2010年,眼伤、外伤、烧伤、复合伤等方面的数据都在下降,所以可以看出城市的管理是在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前面讲的主要是数字北京的案例,这是北京真实发生的情况,我觉得总结可能就是两点。第一点是说,我们在建设数字城市当中,我们可能每个部门的业务领域建设是分散的,分散在各个部门,但是像空间地理这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是全市统筹的,应该发挥空间地理信息作为黏合剂的作用,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第二,我觉得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可能我们一开始不能够非常理想,我们体制不可能那么顺,资金不可能那么到位,但是我们要从这些当中找到我们的差距,逐步智慧化,从而向最终的智慧城市目标逐步迈进,我认为是这种模式。

  (以上内容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报告人审核)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