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出拳重、措施实、力度超前;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党组号召“冲破传统理念和思维定势,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看测绘,跳出测绘看测绘”,解放思想、审时度势、站高望远、科学决断,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果断提出树立“大测绘、大科技、大产业、大服务、大发展”的理念,推动测绘事业逐步发展为领域更加宽广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确定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宗旨,以调控为手段,以服务为准则,以发展为目的,寓行业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积极推动与总参测绘导航局的融合发展、互利共赢,大大促进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发展,为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泛应用 风光无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为全面促进地理信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各领域各方面对测绘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地理信息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面对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国家局不断加强对新兴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的研究,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准入政策,以稳定行业、适度宽松、保障发展为原则,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行业单位加快发展。10年间,全国测绘单位数量和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测绘资质单位从6896家发展到12269家。这些广泛分布在测绘、国土、建筑、水利、铁道、电力、通讯、石油、有色、农业、林业、地震、海洋、环保、科教文卫、航空航天、冶金等诸多行业的生力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完成的测绘服务总值也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与规划系统测绘从业人员均超过4万人,水利和交通运输等系统从业人员均超过1万人,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资源、水利、交通运输、铁道、电力、煤炭等系统的测绘服务总值均超过10亿元。
在新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逐步改变服务模式,从基础先行逐步走向决策的前沿,主动超前服务,主动保障发展,为科学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提供了坚实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昂扬走上了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服务管理决策方面,地理信息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行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中央领导机关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在业务工作中积极使用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和系列地理信息业务辅助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各级地方政府运用基于地理信息的辅助决策系统,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国土资源、交通、水利、铁道、民政、农业、建设、环境保护、林业等部门相继建设了部门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如国土资源部门建立了1:50万、1:20万、1:5万数字地质图以及1:600万、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等空间数据库,完成了全国、省级和重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全国1: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部门建立了全国1:100万草地资源数据库、海洋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数据库和农业资源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林业部门建立了林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经过综合分析生成多种类型信息产品。这些举措为领导机关科学决策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陕西省重要地理信息统计分析系统、安徽省水利工程移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浙江省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等,为推动当地政府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规划地理信息平台、常州市市政公用地理信息集成系统、山东聊城规划管理三维辅助决策虚拟城市系统、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海口市数字城管万米网格系统等,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10年来,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测绘地理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以及秦山、大亚湾等核电站的方案论证、工程勘测、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中,广泛应用了测绘、国土、规划、电力等部门提供的各类工程规划图、地形图等地理信息成果。在三峡、小浪底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水利部门提供的地理信息是库区建设、移民安置、地质灾害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的必要数据。在青藏、京九、京广、粤海、沪宁、陇海、京津城际铁路、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中,铁道、交通、城建等部门的地理信息获取是先行工作。在塔里木河流域、三江源地区、黄河流域等土地、森林、海洋、矿产资源的调查、监测、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化管理中,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保等遥感影像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大量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建设离不开规划、民政、农业等部门的各类测绘成果和测绘技术的支持。
测绘是自然灾害监测与分析的重要手段。在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充分发挥数据和技术优势,全力制作专用地图,积极提供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及时满足了抗震救灾、防汛抗洪、疾病防控、反恐维稳、冰雪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对测绘成果的急切需求。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海南洪水灾害等的救灾抢险工作中,国土、水利、交通、铁道、电力、地震等行业的测绘部门均迅速启动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充分发挥测绘技术优势,24小时不间断为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灾区政府提供测绘成果和技术服务,并积极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测绘支持。
施测青藏铁路
朝阳产业 一飞冲天
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国土资源、交通、水利、铁道、民政、农业、林业、环保、公共应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和汽车、手机及其它多种导航终端结合,将应用和服务延伸到了社会大众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在国际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逆势飞扬。2011年,我国已有地理信息企业2.2万家,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接近1500亿元;地理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210多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教育,200多个研究机构开展了地理信息相关技术研究工作。预计201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2012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明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2020年左右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各领域逐渐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北斗星通、合众思壮、四维图新、高德软件、国腾电子、中海达等10家企业纷纷在国内外上市。当前,约50家企业正在通过整合资源和规范管理筹备上市。
10年间,互联网地图市场从无到有,迅速兴起,我国获得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的单位已有300多家,相关企业已超过1000家。百度、新浪、搜狐等互联网巨头均推出了自己的在线地图产品,开展网络地图搜索服务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增值服务。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2011年互联网地图服务总值达到16亿元,使用过互联网地图的用户约有1.5亿人。互联网地图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更加多样,除了平面电子地图,还推出了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地图、城市三维地图和街景地图,移动互联网地图服务呈爆发式增长。
经过近10年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导航电子地图应用市场及其相关产业已形成,并呈现出磅礴发展的态势。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已经从初期的单一应用——车载导航仪发展为现有的多元应用,包括车载导航仪、PND、手机、互联网等,市场极大扩展,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地图产品,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导航产业营销和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一批拥有导航电子地图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目前我国共有12 家导航电子地图生产资质单位,导航电子地图已几乎覆盖中国大陆全部地级城市和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覆盖公路里程95%以上。
我国测绘仪器制造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仪器的生产大国。国产低端仪器不仅完全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国际市场。在中高端仪器领域,国产GPS在国内的销量已经超过进口产品,基本形成了以南方、苏一光、博飞、欧波、中海达和华测为代表的主流品牌。其中,南方测绘公司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也成功进入日本、欧洲等市场,显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JX4、VirtuoZo和DPGrid等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已成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占领了国内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系统90%以上的市场,还批量出口国外。10年间,我国地理信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明显增多,已有18%的地理信息企业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
军地融合 携手并进
按照党中央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总参测绘导航局多年来着力推进地方测绘和军队测绘深度融合。2005年,两局建立以局长级会商、副局长级会商、司处级会商三级会商为主要内容的定期会商工作机制。随后几年,两局先后签署《关于加强测绘成果共享合作协议》《关于推进军地测绘融合发展的框架协议》等,加快建立军队和地方互利共赢、平战结合的军地测绘协作体系。双方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测绘应用、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应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及基准体系建设、测绘成果应用服务监管等领域的合作,大大促进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军地测绘部门与外交部合作,完成了10条陆地国界线的勘界测绘。军地测绘部门在与有关国家陆地边界的划界谈判、勘界和边界联合检查中,提供了有效的测绘技术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地测绘部门合作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大地网联合平差,这一成果可以保证我国不同应用领域的空间地理信息实现无缝拼接,表明我国大地测量数据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工程历时13年攻关,把我国天文大地网与国家GPS大地控制网融为一体,建立了高精度地心坐标系,极大改善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现势性和质量,精化了我国区域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大地水准面模型。
军地测绘等部门合作完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网络工程覆盖了我国大陆95%的国土,建成后使我国对地壳运动的监测精度提高了3个数量级,观测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所产出的大范围和时空密集的地壳运动数据,成为地球科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可为我国地球科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源。工程构成了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综合多用、开放共享、全国统一的地壳运动监测系统,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对地球表层固、液、气3个圈层的动态监测方式。
测绘基准体系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军地测绘部门联合建成了由21个基准点和126个基本点构成的新一代国家重力基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重力成果在研究地球形状、精确处理大地测量观测数据、发展空间技术、地球物理、地质勘探、地震、天文、计量和高能物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008年,由军地测绘部门合作建立的我国新一代与国际地球参考系接轨的高精度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正式启用,该坐标系具有高精度、地心、三维、动态的特点,适应当今国际科技发展潮流,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位置信息的要求。
1:5万地形图是中国国家基本图,是中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地理信息。2006至2011年,由国家局牵头,军事测绘部门参加实施西部测图工程、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经过军地测绘部门5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两个工程优质高效完成,结束了中国西部约2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没有实测1:5万地形图的历史。两大工程的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三江源等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在环境保护、应急救急、方便百姓生活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秋大业方兴,万里风鹏正举。在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已经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航道。相信,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引领之下,各条战线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必将更加生机勃勃,光辉无限!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