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网](/uploadfile/2012/1015/20121015021118557.jpg)
十六大以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为目标,着力通过重点工程带动事业大发展,精心设计、认真实施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工程、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工程、南北极科考测绘保障服务、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测量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基础测绘重大工程,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大幅提升了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填补空白 西部测图胜利竣工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装备水平、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我国西部南疆沙漠、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一直有约200万平方千米的1:5万地形图空白区。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经过5年的奋战,到2011年全面完成预定目标,共计测绘6个种类5032幅、32000余张1:5万数字地形图,测绘了1:5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线划图、地表覆盖图、地形图、影像地形图,覆盖部分区域的1:5万晕渲地形图,以及覆盖重点区域的1:1万数字正射影像。与此同时,西部测图工程还建成了大量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了一批用途广泛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编制了一系列实用性强的西部测图工程地图集及丛书。
西部测图工程圆满完成意义重大,它结束了我国西部地区200多万平方千米国土无1:5万国家基本图的历史,实现了1:5万地形图对我国全部陆地国土的全面覆盖,满足我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勘查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国家安全保障与民族团结、经济与社会信息化领域对1:5万比例尺地形图和基础地理信息的急需,标志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
西部测图工程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援藏援疆工作、西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三江源生态建设、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应急救灾、旅游规划开发等方面,在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服务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政府决策和信息化管理、资源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008年为配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程生产的青藏高原等区域148万平方千米3487幅正射影像图提交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用于土地调查;2009年2月,西部测图工程塔里木盆地东部区域20幅1:5万地形图应用于西煤东运工程;2009年6月,向有关援疆部门提供了新疆164幅测绘成果及新疆民丰县航摄数据及相关文档资料;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工程实施单位将灾区385幅1:5万地形图成果紧急送往北京,用于灾区抗震救灾工作。7个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西部六省区人民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电子政务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
国际先进 数据资源快速更新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内容,10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陆续组织实施了1:25万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工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极大丰富,现势性大大增强,有效提高了测绘保障能力。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顺利完成。2006年,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设完成了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先后向上千个单位提供了大量数据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年5月,国家测绘局即启动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经过5年的建设,2011年完成了除西部空白区以外的19150幅1:5万地形图数据的全面更新与完善。更新后的数据与西部测图工程完成的5000多幅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一起,形成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全面覆盖与更新。此次更新后的数据库信息要素由原来的101类增加到437类,数据内容详尽程度翻了一番多,数据现势性整体提升20至30年,全部达到2006年以后。工程形成了新一代国家级基础地理数据库规模化更新生产技术体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军地合作共建、国家与地方优势互补、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的高效管理模式,通过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造出了最好的效益。该工程顺利竣工,建成了覆盖我国国土面积比例尺最大、精度最高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标志着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向建设全国“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的目标迈进了坚实的一大步。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成果在国家重大项目、经济发展、应急救急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向政府决策、电子政务、资源勘查、水利普查、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应急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更新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1年5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向水利部门提供了最新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底图,大幅度减少水利普查的野外工作量,加快了普查工作进度。围绕经济发展和百姓出行急需的交通道路信息,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优先对境界进行更新,整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交通运输部有关道路地理信息数据,对道路数据进行更新,为物流运输、车载导航、智能交通等发展提供服务。2008年以来为汶川大地震、江西水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海南台风、云南盈江地震等应急救灾等制作提供了8869幅专题地图,并紧急提供了大量灾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应急指挥、灾后重建提供了现势性强、适宜性高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
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全面更新。全国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1998年建成以来,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2002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作,对数据库中的铁路、境界、省道及以上等级道路、乡镇及以上等级点状居民地、县级及以上等级真形居民地、五级及以上等级河流、大型工程设施等重要地物进行了全面更新。全国816幅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更新图幅数为759幅,占总图幅数的93%。
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需求,2008年9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继续组织开展了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作,对境界、公路、铁路、居民地、水系等要素进行更新与完善,补充增加了植被和土质等数据内容,更新后数据的现势性达到2007年。
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从定期更新模式到动态更新模式的转变,实现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联动更新,2012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变量更新与建库工作。该项工作将于2012年底完成,届时将实现对现有1:25万地形数据库数据模型和结构的升级改造,为下一步实现1:25万地形数据库和1:5万地形数据库联动更新打好基础。
测绘人员在南极开展测绘工作
积极推进 遥感影像获取有力
国家基础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成果是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建设和更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信息源,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10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把握机遇,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健全完善遥感影像获取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遥感影像保障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基础测绘建设需求。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资料为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1:1万地形图测图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数字城市建设等项目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基础数据源。10年来,完成国家基础航空摄影650万平方千米,订购0.5米至5米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520万平方千米,获取10米至30米分辨率卫星影像约4920万平方千米。
保障国家重大测绘工程实施。为西部测图工程安排了航空摄影22万平方千米,机载雷达影像11万平方千米,订购卫星影像数据327万平方千米;为明长城测量工程安排重要区段航空摄影2.1万平方千米;为地理信息应用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提供了影像数据。
保障应急救灾及灾后重建。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救灾中,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紧急调动了多个航摄机组和数颗对地观测卫星,第一时间获取了地震灾区的光学、雷达、LIDAR等多种数据,及时提供给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国家和地方的救灾部门,满足了灾害紧急救援的需要;安排了汶川地震灾区13.6万平方千米的航空摄影,玉树地震灾区9600平方千米航空摄影,为灾后重建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地理信息支撑和保障。
保障经济社会各领域建设需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积极与有关部门签订成果共享协议,充分发挥遥感影像资料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作用,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水利普查、国土安全、国防建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服务,无偿提供了大量影像成果资料,有力支持了这些领域的建设。
重大突破 基准建设全面加速
10年来,我国测绘基准建设取得重要成绩,国家大地控制网布设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从原有的天文大地测量方式布网全面转变为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布网,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重力基准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正式启用。2008年7月1日,我国新一代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正式启用。该坐标系具有高精度、地心、三维、动态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位置信息的要求。目前,国家级基础测绘成果的坐标基准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工作已经完成, 9个省区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建设逐步推开。全国有24个省(区、市)开展实时定位精度达厘米级的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新建连续运行基准站超过1200个。26个省(区、市)开展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其中25个已经完成。结合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大部分省份开展了GPS C级网建设和三等水准联测工作。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起步。2012年6月,“十二五”国家重大测绘专项——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建成后,我国将形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现有测绘基准体系的成果精度和数据现势性将得到全面提升。
不畏艰难 边界测绘圆满完成
2009年2月23日,中国和越南在广西凭祥友谊关公路口岸举行界碑揭幕仪式,庆祝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圆满结束。2010年1月23日,外交部、公安部、总参谋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北京钓鱼台联合表彰中越勘界有功人员,14名测绘人员受到了嘉奖。
边界测绘是国家赋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2002年9月,中越勘界测绘野外工作启动。10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积极配合外交部边界管理事务的需求,努力推动我国陆地边界测绘保障工作的现代化,大力推广测绘高新技术在边界谈判和实地勘界、联检中的应用,为维护我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周边稳定提供了有效的测绘技术保障。
在中越勘界测绘中,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采用先进的测绘科技手段,研制了专门用于划界谈判、界线勘定工作的中越陆地边界谈判地理信息系统、勘界地理信息系统,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划界谈判与界线勘定,推动了边界谈判工作方式从传统手工操作向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开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我国在划界、勘界、联检谈判中的预知性及主动性,减轻了边界野外工作强度,降低了边界作业的危险性,极大提高了边界勘界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为整个勘界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保障及时 一村一图服务三农
自2006年开始,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实施了“百镇千村测图”和“一村一图”等测绘保障服务工程。截至2011年,累计测绘各类地形图和影像地图84953幅、编制专题地图370张、建设县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15个、开发涉农地理信息服务系统28个,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测绘成果短缺、更新缓慢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农村信息化建设、防灾减灾、农村旅游开发以及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
此外,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还开展了大量其他重大测绘工程,如精确测定明长城长度,海岛礁测绘,等等。所有这一切,大大提高了测绘地理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增加了测绘地理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