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遥感——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现在还有一种技术,以我们的手机作为载体,因为我们手机里本身就有很多传感器,声音的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传感器来测量环境、辐射以及其他我们所想要获得的信息。

  日前,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IGARSS 2012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率领的中国申办“IGARSS 2016”团队,通过阐述了我国近年来在地球科学和遥感应用领域所获取的成就以及主办城市北京的状况等申办条件。最后,经过IEEE GRSS理事会成员讨论与投票决定,中国获得了“2016年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申办权。

  有人认为遥感技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通广大,也有人觉得遥感其实只是个花花架子一点也不实际。而遥感究竟是什么?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应用情况咋样?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对遥感还有哪些误区?就这些疑惑,我们邀请遥感专家为大家答疑释惑。

  “遥感”,犹如从未摘下面具的神秘角色,恐怕并非三言两语就能交待的透彻。

  随着“2016年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我国的申办成功,“遥感”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记者注意到,不论何时,讨论里总有一个疑问的声音不绝于耳:“遥感”是什么?“遥感”能干啥?离我们生活有多远?

  遥感雏形

  最早的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中科院遥感研究所郭子祺研究员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成功发射,获取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技术"开始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但遥感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它是由多种技术综合而成的这么一种测量手段,是一个技术综合体。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对地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很多人不知道,最早的遥感技术被应用在军事方面。1903年飞机诞生,航空摄影逐步发展起来,开始广泛用于军事侦察。这其实是最开始的遥感应用技术的雏形。

  遥感作为一种朝阳学科、新兴行业,短期内爆发出非一般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喜的同时也不免产生一些疑惑,遥感究竟是什么?

  “听起来这虽然像是最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中科院遥感研究所陈良富研究员说,“简单说,遥感就像摄影。它通常利用物体能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特性,通过可见光、红外、多光谱和微波等传感仪器,从高空、地面或海面远距离探测、感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光学、电子技术处理成为图像或数据,以揭示目标物体的发生状态,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有用的信息究竟该如何获取?

  郭子祺研究员说:“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其中遥感平台是用来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常用的有气球、飞机和人造卫星等; 传感器是用来探测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照相机便是属于其中一种传感仪器。遥感一词的内涵也随着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丰富。从最初的航空全色摄影,到三十多年前的光谱与微波信息,发展到目前包括重力、磁力、声波信息在内的大遥感时代。”

  遥感关键

  遥感如摄影,图像依旧是主要载体

  目前图像依旧是遥感信息的主要载体。因为只要是可见光波段、红外波段或者微波波段,都可以通过遥感图像反映出。遥感图像图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就是说当我们得到一张遥感图像时,并不代表工作已经结束,恰好是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出场的时候了。

  “遥感图像上并不能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直接呈现出来,所以信息处理这个步骤至关重要。”郭子祺研究员说,所获取遥感数据的有用信息量,除了传感器本身性能外,主要还依赖于信号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的强弱。那么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会受到怎样的干扰和影响呢?

  “干扰信息总是存在的,比如用卫星遥感来探测地表的信息,太阳光通过反射给卫星传感器,在这中间会遇到云雾的干扰、太阳光强弱的影响等,所以我们需要将获取的信号进行校正处理。”郭子祺研究员说,“一开始所有的信号都是一种模拟的信号,从物理量的角度来说是一个电压值的变化,通过电压值和实际测量目标的对应关系的评定,再将它换算成目标体的一个物理量。温度、光照度等等实际上就是一个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必须要靠传感器产生的信号实现。”

  随着新型遥感成像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很多新的遥感信息处理手段应运而生。但唯一不变的是:所有处理手段的改进都是以精准、效率为目标。

  陈良富研究员说:“遥感图像信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减各种辐射畸变和几何畸变,使经过处理后的图像能更真实地表现原景物真实面貌;利用增强技术突出景物的某些光谱和空间特征,使之易于与其他地物的区分和判释;进一步理解、分析和判别经过处理后的图像,提取所需要的专题信息。”

  现代遥感

  实用化与国际化并行

  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动态、快速、多平台、多时相、高分辨率地提供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已经具备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像机、全景摄像机、红外线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中国已经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试验。

  “中国的遥感技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备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陈良富说,例如在国土资源上,土地资源详细的信息以及土地类型信息,遥感技术一直为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遥感技术为灾情提供动态的检测以及评估;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

  郭子祺研究员告诉记者:“遥感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其他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其技术也正朝着专业化与精细化方向发展。近些年来对地观测能力越来越强,已经成为不少行业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

  连线专家 中科院遥感研究所研究员

  遥感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说起遥感,很多人都漠不关心,认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

  “实际上遥感之所以会让大众觉得很遥远,是因为它并没有以独立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仅仅是作为其他学科、其他应用的一个观测手段出现,所以给大众造成一个误解也是有原因的。”陈良富研究员说,“气象预报里出现的观测云图,这个云图就是从遥感得来的,大家对此习以为常,觉得这个不是遥感,而是属于气象的领域,其实遥感为它们提供的信息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卫星遥感以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天气运行的轨迹和变化。”

  “嫦娥”奔月,举国欢腾,大家将注目的焦点放在了嫦娥号升空的遥测探测上,却忽略了遥感空间技术和测控技术平台技术,这些其实是必不可缺的。

  “遥感就在我们身边”郭子祺研究员说,“现在是信息化社会,所有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是靠遥感这种方式来获取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导航为我们普遍使用,实际上是通过道路上布满了很多的传感器,测量车辆通过的频率来获得道路是否畅通的信息。当然这并不局限在我们的光谱和微波的领域,实际上是通过一种磁、电、声波的传感器的探测而获取某种信息变化量。

  “现在还有一种技术,以我们的手机作为载体,因为我们手机里本身就有很多传感器,声音的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传感器来测量环境、辐射以及其他我们所想要获得的信息。”郭子祺研究员告诉记者,“遥感应用面实际上是可以很广的,所以公众千万不要认为遥感只适用于军事以及测绘部门,实际上通过对遥感信息的有效提取,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