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上海新版地图“标”出城市化进程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2012版上海《市郊旅游交通图》正式亮相。地图的一面介绍公共交通;另一面叫做“旅游生活”,除了一直都有的“旅游景点”外,还出现了3种全新的图标,分别表示上海市郊68家农家乐、120多家养老院,以及市民政局对外公布的44家经营性公墓。

  2006年王丽娟来到上海,住在东兰路莲花路附近的职工宿舍,2007年单位搬到松江泗泾,她和老公在九亭买了房。打开那年的上海市区交通地图,左下角巴掌大的闵行区是宿舍的所在,搬家时,开车沿着沪松公路往西南方向走……然后,就开出了地图的边界。

  如果王丽娟年年更新地图,她会看到九亭挤进城区幅面并逐年向市中心靠拢的过程。今年,许多离市中心更远的住户第一次在《大城区详图》上找到了家的位置——新版地图实现史上最大"扩容",覆盖面积从上一版的1300平方公里增加到3000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小区、门牌号、社区巴士、社区医院、大卖场、学校的图标都清晰可寻。

  "地图能有那么大的负载量,即便在5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书记杨晨说,正在被重新定义的"上海城区"和"城市生活"概念,改变着上海地图,也改变着地图绘制理念。

  重新定义"上海城区"

  王丽娟刚到上海时,眼里有好几个"上海中心",人民广场、外滩、徐家汇、陆家嘴……无一例外都在600平方公里"城区"内,离她家很远很远。

  今年年初,上海市测绘院发布了2012版上海地图,一份是适用于外环以内区域的《公共交通图》,另一份是覆盖嘉定、松江等郊区中心城镇的《大城区详图》。

  大城区详图覆盖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东起浦东国际机场、西至青浦嘉松公路、南临松江新城、北抵嘉定城区,直接改写了"上海城区"的定义。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过去10年间上海常住人口从600多万增加到2300多万人,新增的常住人口有向郊区扩散的趋势,松江、闵行、嘉定、青浦、奉贤和宝山6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增幅超过了50%。闵行、浦东新区、松江、嘉定和宝山的增量都超过或接近70万人。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推进,这个进程还会加速。现在顾村、泗泾、江桥、浦江、周康航、曹路6大保障房基地在图上都有清晰标示。”杨晨告诉记者,生活在“被城市地图收纳的地方”,也是市民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以前经常有市民来问,为什么在地图上找不到自己的家。设计大城区详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满足这部分市民的需求。”

  标出城市人的生活要素

  对王丽娟来说,“城市化”不仅意味着被地图收纳,更重要的是找到“城市人”的生活要素和节奏。

  刚搬到九亭时她经常自嘲住在“乡下”地方。“天黑以后四周没什么灯光,公交也停得早。市区到九亭只有顾戴路和沪松公路两条路,下班路上必堵无疑,特别是沪松公路。出租车司机一听九亭就头疼。”

  2007年底地铁9号线启用,王丽娟感觉小区周围人气开始上升。9号线一期通到桂林路,王丽娟当时怀着孩子,常去徐家汇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做检查,结束后就乘地铁转公交回家,虽不如今天直达九亭站那么方便,也算是“一大进步”。

  “最早我在九亭只看到一所幼儿园,很小,环境也一般。孩子还没出生,我已经开始为上学的事发愁。”5年后的今天,九亭已经新建了3家幼儿园,各有一个总部一个分部。赶在儿子今年9月入园之前,王丽娟的焦虑及时终结。

  “原来九亭只有一个社区卫生中心,我们看病都去外面,现在社区卫生中心已经改造,又新建了一所九亭医院,小毛小病到九亭医院就能搞定。”家庭主妇们的购物场所也步步升级,“以前只有家得利、农工商超市和九亭农贸市场,现在大卖场进来了,八号桥菜市场也迁到了九亭。”

  轨交、社区医院、大卖场、学校,“城市人”所依赖的生活要素在王丽娟的周遭日渐齐备,也被2012版地图搬上纸面。

  《大城区详图》中,道路有4000多条,生活实用信息有5000多条。《公共交通图》的信息量更是达到了2011年的2倍,上海中心城区所有783条公交线路的起讫站和4000多个公交站点的位置全部被标注,而在2011年的版本上,只有283条公交线路可查询。

  适应城市人生活方式转变

  “绝大部分的门牌号标注、公交站点位置和实用类信息,以往地图中是没有的。负载量有限是一方面的原因,绘制者的理念也影响着地图设计。”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设计总监陆爱军的意思是,过去绘制地图多从编者角度出发,现在更看重地图的服务功能,“要让市民拿着地图就能找到想去的地方。”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2012版上海《市郊旅游交通图》正式亮相。地图的一面介绍公共交通;另一面叫做“旅游生活”,除了一直都有的“旅游景点”外,还出现了3种全新的图标,分别表示上海市郊68家农家乐、120多家养老院,以及市民政局对外公布的44家经营性公墓。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休闲旅游成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市民去郊区最常见的目的包括农家乐和扫墓,所以这些信息有必要加入。”项目负责人顾丽敏介绍。

  “市郊的养老院远不止120家,地图负载量有限,我们只能根据办院性质和床位情况筛选,挨家打电话,把床位剩余较多的公办养老院放到地图上。”地图上,公墓是3种信息中唯一没有电话号码的,顾丽敏解释,测绘院在“服务性”和“准确性”上纠结了很久。“机构号码更换快于地图更新,如果我们登出的公墓电话过了时,变成某个普通市民家的电话,接到咨询电话的市民会怎么想?我们核实信息时就遇到过这种尴尬。”包括市郊旅游交通图在内的新版系列地图,历时2年设计完成,前期用户调研阶段获得的大部分建议来自老人。

  陆爱军曾遇到一位习惯手抄公交线路的老人,他有一本抄录近10万字的公交线路手册。“2008年上海推出老年卡以后他有了这个习惯。有一次他把册子弄丢了,很沮丧,不得不重新抄录。”这件小事让陆爱军意识到“老人的活动范围其实可以很大”,地图上每多一个实用信息,老人的生活也许就多一份便利。

  热衷农家乐的王丽娟,现在用的还是2007年的地图,像她这样的年轻人,使用网络地图的频率远远超过纸质地图。

  “老人们才是纸质地图最坚定的拥趸。”陆爱军说,和“城市化”一样,“老龄化”也是上海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地图绘制者在追求服务功能完善的过程中,把“对老友好”当作极其重要的标准,比如尽可能增加市郊各类公共交通信息,把邮局信息重新放上地图等等。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