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李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李海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宋关福: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即将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之时,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似乎妙不可言。然而,就像任何一个行业发展中都存在问题一样,地理信息行业、企业也难以置身事外,本报通过对专家和行业相关人士的采访,由其讲述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记者:目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李国强:一方面,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开放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保障能力还是不够,比如说,国产遥感卫星数据源的规模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卫星导航定位和遥感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数据处理软件等还是主要依赖于国外,而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方面也是国外产品占主流。此外,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政府管理决策应用中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应用不广泛不深入等问题。
宋关福: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地理信息数据的供应问题,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因为这些数据涉密,所以地理信息在民用领域发展受限。
之所以政府是地理信息应用的主要用户,一方面是政府的需求大,另一方面是政府容易获得数据。如果企业和个人使用这些数据,就不太方便。前几年,民用版的地理信息数据没有,成本较高,没有形成民用化的产业链条。现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部门正在推动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希望。如果突破了这个限制,民用领域的应用发展会很快。
记者:地理信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宋关福:数字城市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动的数字城市共享平台建设,也叫地理空间框架,它是数字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基础。这个共享平台好比“城市建设的三通一平”;
第二个层次是,把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好后,就可以支撑很多部门的应用,像国土、规划、房管、园林、城管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所以,未来数字城市基于新的标准上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个部门都会基于这个共享平台,重新构建自己的系统,以实现互联互通。
记者:针对上述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该采取何种政策?
李国强:首先,要调整地理信息保密政策,促进多元投资主体进入该产业,特别是随着Web2.0、网格计算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在地理信息的公开和保密管理、提供和使用管理、标准等方面,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保密法规,这样才不至于束缚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手脚。
其次,要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实行“国家平台+商业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既要增加对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的经费支持,也要建立良好的投资引导机制,允许各类社会资金进入地理信息产业,促进地理信息企业资本多元化,并且要培育地理信息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等。此外,还要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指导。
记者:未来国内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否会从专业应用转向消费应用领域?
宋关福:存在这种可能,但这并不是说完全转到民用领域,而是说应用将进一步扩大。GIS应用以前主要来自政府和大的企业等机构用户,个人用户市场近几年也有一些发展。单从目前政府部门看,以前只是国土部等几个地理信息相关的专业部门应用,现在计生委、党办等部门都在用。另外,通过云服务这种方式,企业应用增长会变快,个人市场也将得到扩展。比如超图正在积极探索个人用户市场,这里面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是导航,导航是GIS应用的一个分支,此外,还包括对电子地图网站商业模式以及GIS其它个人应用的探索。
记者:在当前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该如何认识和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力量?
李海棠:云技术能够降低几乎所有信息技术服务的成本,我认为这是一种工艺发明而非产品发明,这个“降低”是颠覆性的。对地理信息产业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讲,云计算的好处一是降低企业的成本,二是降低行业准入门槛,这对宏观经济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宋关福:云计算作为IT领域的一场变革,会推动地理信息行业产生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打造云服务、构建新的云GIS服务产业链,将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为了顺应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超图已积极部署云GIS战略,与多个云平台进行合作,让用户基于各种主流的云计算技术来构建自己的 “私有云”。在未来,基于云平台GIS服务是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GIS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就企业目前对云计算的接受程度而言,一方面是教育大家接受,一方面是让一些企业参与进来。我们对云计算的期望还是挺大的。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