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天地图•南京”融入城市美好未来

在当今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时期,运用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GIS、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理论和研究,开展了历史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和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建库工作,快速摸清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填补了大范围、长跨度、多类别研究南京历史空间格局的空白。

  2010年4月27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关于加快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通知,正式启动“天地图”建设。“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数据资源最全、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它既是政府服务的公益平台、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又是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南京市规划局作为市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即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天地图·南京”为纽带,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统一、标准、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体系建设和软件体系建设。很快,这项工作落到了编研中心的头上。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天地图·南京”作为第一个副省级城市节点于2012年5月被正式接入国家主节点,率先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公共地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接下来,编研中心还力争将其打造成南京地方上的地理信息资源最全、时间最新、内容最安全、服务最优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

  当凝聚着项目组智慧和付出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在“天地图·南京”平台上展现时,无论是从事系统开发的还是从事数据制作的每位项目组工作人员都收获了满足、幸福和喜悦。“这是有志于这一行业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感情。”编研中心王芙蓉书记说,“在这里,每个人有着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都有着一股向心力和奉献精神,一种深入内心的责任感,这种价值观体现在项目组的每个人身上,将滋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天地图·南京"在互联网的高效运行,今后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将不断摸索前进,尽快为公众提供全面、权威以及方便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

  除了一直在积极探索着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之外,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还开创了很多规划信息化的创新服务工作,力争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支撑和提升各项规划管理工作。

  编研中心为适应规划管理快速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的要求,在市局的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和研发了“数字规划”信息平台,涵盖城市规划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规划监督、测绘管理、政务公开、公众服务、公众参与等, 实现了规划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另外,在当今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时期,运用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GIS、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理论和研究,开展了历史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和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建库工作,快速摸清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填补了大范围、长跨度、多类别研究南京历史空间格局的空白,为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新技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江苏省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区域影响,分析历史中心城市构成的区域影响力的地域分布及其变迁规律,为江苏省寻找新时期的突破奠定了较好的历史分析基础;并借用规划评估理念,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再次率先开展了信息化评估工作,研究了规划部门今年和“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计划和重点,实现从数字规划到智慧规划的转型,并通过建立局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构建了业务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等等。一次次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配合制度创新,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科技成果,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仅2011年就获得了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奖项。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