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空间地理信息产业从90年代末起步,已发展至千亿级规模。着眼未来,今后10年仍将是空间地理信息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十年发酵万亿市场
2010年,地理信息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预计,未来10年,该产业总产值将保持软件行业的最高速度2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到2020年形成万亿元的年产值,是2010年的十倍。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该产业将孕育出从上游芯片、导航系统、测试终端,到中游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以及下游各领域行业运用的全产业链投资机会。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听起来很陌生。
事实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有关。
比如,开车时发现快没油了,但又不能分散注意力四处寻找加油站。这时,车上的导航或手机里的地图、街旁等软件会帮助你,告诉你还有多远的路程将有加油站。
这个使用的正是GIS(地理信息系统)。简单地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把地图信息存储到计算机里,制成电子地图,使人们通过计算机或手机迅速查询到目标。
当开电脑关注热点新闻,殊不知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抗震救灾、奥运、“神七”飞天等重大事件活动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再加上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构成地理信息产业的主导。
“一张图”搭建数字中国
去年8月底,随着西部测图工程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竣工,我国首次实现了陆地国土1∶5万地形图的全覆盖,填补了中国国家基本图约20%的空白区域,标志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
这是继“天地图”实现全国地理信息服务“一个平台”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再次测制完成全国1∶5万地形图的“一张图”。
这张“图”由1.9万多张图片组成,1∶5万地形要素,水系、河流、等高线等内容非常多,可用来分析洪水淹没、工程土方量等。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保障测绘局应急管理中心在半个小时之内让客户拿到想要的数据。有这样的技术和服务才能满足客户的应急需求。”业内人士说。
作为数据库的一名用户,水利部就尝到了其中的“甜头”。2011年5月,水利部利用最新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底图,“我们水利普查的工作标注有26项,原来是必须实地到达所有的点才能调查清楚,现在我们通过地图定位和影像分析,其中有22项通过室内作业就可以完成。现在不需要开车去现场,可以节省很多费用。”水利部一位负责人说。
源于“公”用兴于商用
当信息高新技术和产业基础结合到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事实上,基础数据应用于水利普查只是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应用的一个方面。由规划、国土、资源、环境、测绘、国防、科学决策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等商业领域,GIS都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企业及个人消费占到GIS销售收入的60%,政府投资只占40%,但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政府推动的项目如数字城市建设等投资占到GIS市场的绝大部分,个人以及企业的需求还很少。
“当前的增长最快是在政府的投资里,因为肯定首先需要国家重点扶持,政府引导。接下来是个人消费者产生具体的应用,这块速度相对可能慢一点。未来的中长期,因为企业的每个人也是消费者,他习惯了基于地理的应用的话,对于企业IT系统的做地理信息的改造也是非常迫切的”,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企业及个人的消费需求将超过政府需求。
而随着GIS 市场空间逐渐打开,GIS的产业拉动效应凸显。有关统计显示,地理信息产业关联度大于1∶10在上游直接带动和融合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测绘仪器等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以及各种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产业的发展;在中游直接带动遥感产业、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带动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和技术服务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场发展;在下游直接带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
事实上,近几年来,普通消费者已经开始适应并寻求地理信息服务,在互联网地图、消费电子导航、车载导航、数字城市管理等领域出现强劲的市场需求。
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虽然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GIS软件市场同比增长20.8%,高于软件整体市场16%的增长率,成为软件市场中一个值得期待的细分领域。
政策扶持明朗:支持国产
公共地理信息平台是信息服务的战略高地,对于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核心系统的GPS及地图平台基本都是由外资公司主导,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重点项目重点行业的优先发展策划,扶持一大批有技术实力的本土公司,使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代国外公司主导的GPS系统。
今年5月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大力发展卫星及应用产业。“提高地面设备国产化率,发展北斗兼容型导航终端以及数字化综合应用终端等产品,大力推进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资源产业化应用,提高国产卫星的应用范围与效益”。
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国土安全性,地理信息产业上游将出现我国的北斗系统取代国外公司主导的GPS系统,中游通过资质认定和政策鼓励扶持地图和GIS本土软件企业。
《全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将推动产业发展,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政策支持的同时更是引导的力量。可以预见的是,政策扶持意向也将进一步得到明朗,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值得期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表示,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加快发展,要按照积极发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的要求,在政策保障、资源支撑、市场监管、技术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动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支持企业、扶植产业做大做强。
黄金十年待市场分享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地理信息产业的环境发展已然成熟。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预计,地理信息产业到2020年将形成万亿元的年产值,目前正进入该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随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该产业将孕育出从上游芯片、导航系统、测试终端,到中游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以及下游各领域行业运用的全产业链投资机会。”有分析人士这样认为。
按照该分析人士的思路,可以从国际国内的区分中找到观点的佐证。从国外情况看,美国、俄罗斯、欧洲都有自己的卫星导航体系,且相对完善,这是在上游完善的产业端。对于中下游,尤其是美国和日本,面向消费电子端的应用非常广。以日本为例,日本基于车跟人的导航系统,大概每年有接近6000亿日元的市场空间,市场庞大。美国也开始实现行人导航,以及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包括订餐等各方面,这也是一个成长迅速的市场。
在国内,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项目,如交通、水利、房地产统计功能运用较多。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国产设备尚属初级阶段,比如在上游的硬件和导航这块,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当前只是完善了整个区域的覆盖,还没有到实际应用和具体实现阶段,所以还需要一段过程来不断完善这个产业链。
技术决定产业
“从公司发展角度看,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先发制人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将充分享受这黄金十年。”上述分析人士说。
产业研究员符容则特别强调,地理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投资风险,应该引起行业内企业的重视。
符容指出,地理信息产业对卫星定位系统依赖性较大,而目前全球的定位系统主要由国家管理。一旦国家加强有关卫星信号的知识产权保护,便会对相关产业带来消极影响,地理信息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先于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产业链中许多行业成熟以后市场集中度都很高,往往是几个大企业瓜分80%以上的市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会面临被淘汰或整合的风险。
地理信息产业
以现代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既包括 GIS(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卫星定位与导航产业、航空航天遥感产业,也包括测绘业和地理 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还包括LBS(基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和各类新兴技术及其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
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支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通信、电力、金融、气象、海洋、水文监测等等各个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