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从中午开始,台风“海葵”10级风圈到达上海,一条螺旋雨带横扫上海全市,大风暴雨持续肆虐达数小时。 上海的道路排水系统接受“大考”。
据悉,上海目前有186个下立交,其中125个建有积水预警装置,占总数的67.2%。市政府一再强调防汛基础建设的完善,不遗余力地对易积水点实施改造,但现有排水设施距规划仍有一定差距。
此次“海葵”袭击下,尽管上海目前尚未出现北京暴雨中“下立交”积水问题,但此前上海市防汛办公室副主任章震宇曾表示,上海的排水能力与北京相当,即“降雨量在每小时36毫米内时,可保证不积水”,而橙色预警的降雨量是每小时50毫米,目前上海局地最大降雨量可接近每小时130毫米,这就意味在短时间强降雨影响下,上海很难避免积水。
此次台风引发的暴雨,仍给上海部分地段带来积水,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的信息,上海水电路(车站南路至奎照路段)、凉城路(车站南路至车站北路段)积水严重,最高处达40厘米左右,有部分车辆抛锚。
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处官方微博“乐行上海”信息称,至8日下午17时50分,上海部分匝道地面处已出现积水,其中中环外侧铜川路出口,内侧万荣路出口已封闭;中环外侧真南路出口,金沙江路出口,外滩隧道上层(南向北)吴淞路出口的地面积水影响主线运行。
上海市防汛办常务副主任胡欣说:“松江、青浦等西部地区雨量最大已经达到120毫米,中心城区的雨量也超过了暴雨的标准;出现了一些马路的积水和下立交积水的情况,目前排水部门也在迅速组织力量抢排。到今天傍晚,降雨的影响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整个城市的排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狂风暴雨考验的不仅仅是上海的排水系统。民航航班取消、铁路停运、地铁故障频发、树木倒伏、房屋毁损。胡欣说,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受巨大考验:“东海大桥、越江大桥都已经封闭,同时8条高速公路进行了交通管控。按照海葵的发展速度,估计它对上海的影响还会持续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目前正在按照既定的处置措施,全力抢险。”
台风下的香港上海之比较
8月7日,中央气象台曾为台风“海葵”发布台风红色预警,根据《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红色预警代表在48小时内沿海地区将有强台风(中心风力14-15级)或超强台风(中心风力16级及以上)登陆。这一风力标准,与港澳地区通行的“十号风球”标准相当。
“十号风球”是“十号飓风信号”的俗称,也是香港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由于需要根据其飓风圈大小、飓风风力能维持多久、台风路线是否接近市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香港天文台对挂出“十号风球”十分审慎。
7月24日凌晨0时45,香港天文台为台风“韦森特”发出最高等级预警。这是继台风“约克”1999年袭击之后,13年来香港第一次悬挂十号风球。
十号风球预警下的“韦森特”并未对香港造成太大损失。截至24日上午9时30分,共有129名市民在风暴期间受伤,其中72人需留院治疗,但未造成人员死亡。
港府网站事后公布数据表明,风暴期间共收到7宗水浸报告、1033宗塌树报告及1宗山泥倾泻报告。民政事务总署在各区共开放24个临时庇护站,收纳268人入住。
香港由于地势复杂,楼宇密集、街道狭窄,一遇暴雨极容易发生水浸。1996年,香港政府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改善排水设施,至今总投资超过220亿港元。香港渠务署人士曾表示,虽然更换更大的地上、地下排水管道是提升排水能力最显而易见的方法,但对交通影响很大,现实中不易操作。因此,香港采取了更多局部而灵活的排洪措施:在山区兴建雨水排洪隧道,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可分流该地区三成雨水;在特别容易水浸严重的地区建起蓄水池,暂时保存雨水,随后再用水泵排走。
资料显示,目前香港的防洪标准已提升为市区排水干渠系统可抵御200年一遇洪水,支渠和乡村排水系统可抵御五十年一遇洪水。
此次“海葵”袭击下,尽管上海目前尚未出现北京暴雨中“下立交”积水问题,但上海局地最大降雨量可接近每小时130毫米,这就意味在短时间强降雨影响下,上海很难避免积水。
为应对“海葵”造成的强降雨可能对排水设施造成的压力,上海城投所属排水公司已按要求落实好中心城区排水泵站预降水位工作,各防汛排水泵站和干线输送系统及时转入“暴雨模式”运行,适时做好“预抽空”。到8日清晨,已有10支抢险队伍、500多名暴雨巡查队员、3000名排水员工提前待命。
另据《东方早报》报道,今年上海在已在去年改造14条易积水道路的基础上,再投入3亿多元改造15条易积水道路,同时通过发挥已建排水系统的作用、加强维护并优化雨水管网泵站等方式,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3sNews解读:有人说,下水排水系统是城市管理的“良心”,在GIS技术能提供普遍完善的预警技术与疏导管理系统都的前提下,更为重要的是,对可预见的险情有统一联动的应急预案与配备能支撑其压力的硬件设施,这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有所思考。也希望北京七.二一的悲剧不要再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