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记者带着疑问与好奇,走进了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大楼。这座楼里,不仅挂靠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下称“中心”),还有专门的数字遗产研究室。“中心”副主任、数字遗产研究室主任王心源,拿出一本前不久出版的《世界遗产遥感图集》(中国篇),对着电脑屏幕打开的遥感图像,以长城遥感为例,向记者讲解了利用遥感技术研究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义、价值以及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发现古长城
“长城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文化遗产6条遴选标准中的5条。”王心源说。
正因如此,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仅八达岭长城就先后接待了48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其实,现代人游览的长城不过是整个古长城极小的一部分,那些尚未修复的长城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
王心源介绍,自春秋战国到明清2000余年,历代修筑的长城覆盖了现今中国的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国家文物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明长城全长8851.8千米。而遥感影像对于发现被植被、沙土覆盖下的长城具有重要的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波能穿透干沙数米,研究人员因而能识别出被沙土掩埋的长城。另外,利用中、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科学家可以对断断续续的长城进行合理的连接。”王心源解释说。
上世纪90年代,中科院院士郭华东等科学家通过雷达遥感发现了宁夏盐池到陕西定边、安边的长城遗址。其中,盐池境内有3座古长城,一座为隋代修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城墙倾塌严重,残留在地面上的只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土丘,在雷达影像上显示为不连贯的亮线;另两座则为明代修建,被防护林掩盖,大部分倾塌,地面残留着比较连续的低矮土丘,在雷达影像上表现为微弱的亮线。
数字技术应用广泛
王心源告诉记者,数字技术不仅使文物的研究得到深入,也可以使文物资料得到科学、有效的保存,并可在出版、传媒、影视、演艺、网络以及动漫等领域发挥作用。
“除了发现自然与文化遗产外,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还可以监测与保护文化遗址,通过虚拟再现为重建遗产景观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激光扫描三维图像可让长城得到数字化的永久保存。”王心源说。
他说,如今人们虽然可以对部分长城进行物理保护,但是实体的长城仍会慢慢消失,只有信息技术才能让长城的影像永久保存下来。
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王长林介绍,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人类遗址的分布信息,在国际上备受重视,并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叉学科——遥感考古学。
为了加强对长城的保护,7月20日,中国长城学会与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发起组建了“数字长城工程委员会”专业学术组织。
王心源介绍,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长城的长期、动态和实时监测,能为保护长城提供可靠科学依据,也为开展长城沿线景区规划、设计以及长城修复方案的规划、设计等提供支持。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