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数字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奉命工程

目前“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关于“数字城市”各个层面的报道扑面而来,今天哪里的数字城市建设启动了,明天又是哪里的数字城市建设通过验收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初衷是有两个,一个是无纸化办公,

   目前“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关于“数字城市”各个层面的报道扑面而来,今天哪里的数字城市建设启动了,明天又是哪里的数字城市建设通过验收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初衷是有两个,一个是无纸化办公,一个是在城市转型中,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政府要做“阳光政府”。应该说数字城市建设的原因是我们能够理解的,那么建设内容、推动流程、应用评价和最终走向是怎样的呢?行业内的人或许对“数字城市”有所认识,但也不乏持怀疑态度的人,担心这是一个政府的“形象工程”,劳财劳力的结果只是一个“烂尾楼”;而行业外的人多数处在观望中,毕竟与大众的真实生活还有距离。

  中国疆域如此辽阔,3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毫无疑问,数字城市建设难度会很大。但事实上的成果是可喜的,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60余个地级市和40多个县级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110多个数字城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应用领域涵盖国土、规划、城管、公安、应急、环保、卫生、房产、工商、水利、气象以及公众服务等30多个领域,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3S新闻周刊》有幸采访到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李成名博士,他细心为我们讲解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泰伯网

李成名,男,1968年7月2日出生于山东枣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测绘学会航测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科学》学术杂志编委。(3sNews 配图)

  数字城市建设内容

  我们知道数字城市建设的整体流程是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像湖北的潜江、山西的太原和浙江的嘉兴都是先期的试点城市,他们的建设历程对于构建数字城市整体技术体系以及推动全国进程到了关键作用,

  《3S新闻周刊》:数字城市建设工程这么浩大,请您为我们讲解建设具体的内容是哪些?

  李成名:数字城市建设内容,据我了解,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完善。数字城市的核心是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这个公共平台可打比方为超市,老百姓可以到超市来选择自己的东西,超市要想做得好,仓库要很丰富才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就是这个仓库。

  第二是搭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在线方式直接面向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老百姓提供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服务。为了鼓励引导更多的政府部门来使用这个平台,选一些应用比较迫切的部门,像城管,规划,土地,房产等等,建立专题示范应用系统。这是第三个内容。

  第四是构建网络化环境,确保不间断的提供地理信息平台服务,保证运行速度和效率。

  第五是一套长效机制,这要求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让平台不断更新,有一个稳定的队伍和资金保障,长久服务下去。同时,也要求在这些政策当中明确城市后续建设的应用系统将来必须直接搭建到这个平台上。

  明确分工,数字城市建设顺利前进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自下而上,从省到全国,最终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基础上连通。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可参与的大工程,政府和企业来建,商家来提供信息和利用资源,民众来监督和使用。这样的一个大工程,耗资巨大,花费的钱财最终到谁那里,建设期间的利益分配将牵扯到每个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的人的神经。

  《3S新闻周刊》:众多地理信息企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可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李成名:各地的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任何参与单位都是公平,公开和透明的。每个城市基本上采取招投标这种制度,这是市场化的机制,有实力的企业和公司都可以参与进来。2015年之前所有地级市,有条件的县级市,都能按照这种方式,把本地数字城市建设做起来。只有大家参与进来才能保证很短时间把全国数字城市建起来,所以政府鼓励也希望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共同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当然在这个建设当中也是有分工的。比如说作为总技术牵头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侧重底层软件研发,标准规范制定等工作。这样不同的企业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去建,建设成果是能够纵向连通,横向贯通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经费投资于数字城市,企业积极性可能没这么高,为了保证2015年之前全部建完,就得由事业单位出面来进行数字城市建设。

  还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底层软件的研发上,我们必须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一味依赖国外软件是不可行的。

  建设初见成效,反响不错

  任何产品的设计是否成功,是由用户说了算。对于工程也是这样,数字城市建设成效怎样,是由它所发挥的作用来说话的。面对数字城市建设带来的服务效应,任何质疑数字城市是“烂尾楼”工程或者“形象工程”的人保持缄默了。

  《3S新闻周刊》:现在很多数字城市已经建成,我们想了解一下大家对已建成的数字城市评价是怎样?

  李成名:评价还是很好的。在中央电视台牵头的“数字城市中国行” 活动中,已经有媒体对数字城市感受很深。比如在临沂,临沂公安局副局长一边操作,一边介绍说有了地理信息的支撑后,几分钟就把过去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就完成了,大大改善提高整个公安侦破的效率和准确率。当发生打劫事件时,看看身边的电线杆的编号,公安人员可以马上锁定现场位置,及时破案。而工商企业有了地理信息的辅助,对那些投诉购买那些虚假,假冒东西的投诉,对查处质量监督检查也都是很大的帮助。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1日)头版头条以“数字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题专门进行了报道,评价也是非常高。科技日报,经济日报,都专版报道了数字城市的成就,对数字城市建设非常认可。同时每个城市都要求建立面向公众服务的应用系统,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所以总体上我觉得还是非常认可的,就是说因为你解决了问题,看到了实际的效果,大家自然就认可。如果仅仅是建立一个政绩工程,一个花瓶工程肯是不行的。

  一路走向智慧城市

  众所周知,凡事都会有一个结果,任何工程也都会有竣工的时候,数字城市建设也不例外。建成后的数字城市是停滞在数字化方面吗?数字城市基本实现的是“两式四化”,两式就是一站式和分布式,四化是数字化,空间化,网络化和协同化。但是数字城市的信息毕竟是静止的,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

  《3S新闻周刊》:现如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吸引了大量目光,数字城市与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

  李成名:数字城市发展的结果就是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是相互联系的,是一脉相承的。应该说数字城市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进入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所依赖的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都有它特殊的要求。一个智慧城市应该有智能的感知,有泛在网络作为中枢神经进行传递,有一个大脑,有处理的云计算,就是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云处理这样的中心,最后有智慧的应用,作为行动和支撑。

  智慧城市的特点,我认为是3S四化,3S是IaaS、SaaS和PaaS,就是数据的服务,软件的服务,硬件的服务都能做得到。四化,第一个是鲜活化,因为传感网目的是使静态地图把现实世界当中实时东西感应出来加到地图上,这样地图上就变成一个鲜活地图。第二个虚拟化,当计算资源不够,存储空间不够,软件没有的情况下,把世界上任何计算机虚拟化,都可以共享。第三个,就是代理化,要作这些工作,要光靠人不行,要有一个智能代理模型,将来有智能代理模型帮助做事,只要给需求就能出结果,最后一个是智能化。只有做到3S四化,我觉得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本质的区别就出来了。

  在智慧城市当中,我觉得测绘工作也有本质的区别。智慧城市中,测绘成果以四维地图为主,不管平面地图还是三维地图,加上物联网传感器把动态信息加进来,把时间因素加进来,三维加时间,变成四维地图,也就是3D加一个T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有合理规划,才有预期发展

  我们知道到2015年底,数字城市建设将会进入尾声,剩下30多个城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这边会推动他们完成数字城市建设。作为牵头和主导单位,针对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会有一定的规划,不会建成就束之高阁;针对待建的数字城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会出台一定政策来推动建设。

  《3S新闻周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针对数字城市建设将会有什么样的规划?

  李成名:规划会有两个。在任务方面,一是把剩下的这些城市按照现在的标准,规范,模式继续把它建完,包括省市两级都会采取比较科学的措施,推动他们建起来,把所有空白都完成。二是技术升级,就把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做的比较好的城市逐渐推向智慧城市,把智慧城市推到更高阶段上。三是推动已建城市在应用上不断地深入,在广度上不断地扩大。应用上,现在是三到五个部门做示范,将来几乎让2/3以上政府部门都能够把应用搭载这个平台上。广度方面,有的省比如像河南,山东,就开始向县一级推广,然后是乡,纵深不断加大,我想数字城市这一块应该说概括起来会像这三个方向在深入,尽管有一些难度,但是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措施。

  通过与李成名所长的这次深度探讨,通过对数字城市全方面的搜索,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城市建设不会是大家所担心的又一“政绩”工程,相关部门在建设过程中积极行动,数字城市建设也不仅仅是奉命工程。(文|来玉梅)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如何构建数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