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要建好地基,也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高速的宽带网络、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交换系统。数字城市的第一项任务是解决“地基”的问题。当然光有地基不行,还需要有“大楼的框架”,也就是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二项——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定义,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地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需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生产和整合多种空间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将纵横分布的众多空间数据库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类似于公路和铁路那样的基础设施,使全社会能充分地利用和共享地理空间数据,从而实现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和协调各项工作。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目前存在两个无法回避的不足,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省区)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NSDI主要包括数字地理空间数据框架、地理空间数据交互网络体系、数据标准和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机构四大组成部分。
2006年,我国启动了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字潜江建设,自此拉开了中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序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因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可以满足政府的各个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群体的地理信息需求,而基于这个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可以消除或者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简单来说就是涉及地理空间数据的一切,这一环节最核心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多尺度、多形式的空间数据;二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和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九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把NSDI放在优先建设的位置,按照国家、省级和城市等不同应用层次,分别建设1:100万、1:25万、1:5万、1:1万、1:2000、1:500等相应尺度的基础地理数据库。截至“十五”末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成了国家1:100万、1:25万、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并全面更新了1:100万和1:25万数据库。已建成的1:5万数据库包括覆盖全国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形核心要素数据库(DLG)、地名(GN)、土地覆盖(LC)、正射影像库(DOM-TM、DOM-SPOT、DOM-AP)等。
3sNews 配图
在整个地理空间框架中,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核心,在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测绘局长会议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表示将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平台总体上由1个主节点、31个分节点和333个信息基地组成,形成至上而下树状结构的拓扑关系,实现上下级、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消除由于各种应用需求、数据获取手段不统一所带来的信息孤岛,弥补由此造成的数字鸿沟。几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的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截至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根据“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全球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网)、“一张图”(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个平台”(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
信息基础设施就像楼房的框架,框架搭建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人说数字城市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并且出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因而除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加载社会经济综合信息,比如人文、社会、经济等信息。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涉及的数据也不尽相同,这数据的整合也是目前数字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后一步就是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也是最终落地的环节,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就目前建设情况看,最主要还是政府层面的应用,在框架基础上叠加行业专题信息建立各行业部门的应用系统,各部门的数据在权限内的共享与交换,并以统一的标准提供各行业应用的接口,行业涉及国土、水利、公共安全、石油石化、人口计生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是给予百姓民生在应用之上的社会延展服务,“天地图”是典型的公众服务的代表。“天地图”即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成果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为公众、企业提供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天地图”集成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总数据量约30TB,处理后的电子地图总瓦片数近30亿。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的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和25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1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31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市建成区的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部分城市三维街景数据。普通公众介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二维、三维浏览,进行地名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兴趣点标注等操作。而导航、餐饮、宾馆酒店等商业地图网站经过授权后,可以自由调用相关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进行专题信息加载、增值服务功能开发。当然未来数字城市的公众服务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百姓通过数字城市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在线社区和生活服务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情况,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完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分享数字城市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同时也为数字城市过渡到智慧城市打下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文|尹晶雪)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