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十年修史,回顾这13年来的建设情况,中国的数字城市也大概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从无到有;从“数字地球”概念的热炒,到“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确立和建设;从最初仅为实现“无纸化办公”等目的,到未来“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中国的数字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有问题提出,也不断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更好的方案。如今全国已有近300个城市完成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数字城市作为促进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重视。未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的进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的不再是数字城市,而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我们也期望借此机会,回顾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建设情况,从而梳理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跟读者共同解读与探讨中国的“数字城市”发展历程。
3sNews 配图
“数字城市”的提出
1998年,由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在中国掀起了不小的反响。当时陈述彭院士带领了几十位专家,多次就“中国如何应对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地球计划”进行了探讨,其中也提到了“数字城市”。当时对于数字城市的探讨就是如何利用地理的框架,地理坐标集成管理信息。
1999年11月29日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一时间与“数字地球”相关相似的概念层出不穷。“数字中国”、“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等名词充斥报端和杂志,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国家测绘局在2000年全国局长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测绘局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地理的框架,地理坐标集成管理信息。据报道:2000年5月13日,中国近百名市长与百名IT精英企业聚首“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共商推动中国城市数字化进程大计。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城市”
在提出数字城市之前,我们的信息管理方式比较单一。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数据和信息,缺乏互相叠合的集成方式,互相之间很难关联起来,所以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数字地球的提出是利用地理坐标集成信息,使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能够落到同一个地方。
显然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数字地球与经济活跃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城市在地球上是经济最活跃,也是人口比较密集的。从全球来看,城市经济体占到了70%、80%以上。中国目前也达到了50%的城市化,所以无论从数字地球内涵还是外延来看,数字城市显然是最重要的一块。
虽然当时对数字城市的探讨不少,但是真正在一个领域得到大的重视和后面一系列的推荐还是从建设部科技司开始的。当时建设部科技司的赖明司长组织全国大概一、二十个专家,做了一个建设部的战略计划。受到了建设部领导的重视。而“数字城市”的建设也被与“住宅产业化”同时列为当时建设部未来五到十年建设的重点领域。可见国家对数字城市是相当的重视。此后与前两年炒作“数字地球”的概念不同,“数字省”、“数字城市”则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启动阶段。
地理空间框架的由来
2005年之前的国内数字城市建设虽然如火如荼,但毕竟还属于摸索探路阶段,大家各抒己见,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去构建一个数字城市。但他们所认为的数字城市,可能只是像网格化城管这样的一个应用系统。所以在这些构建的过程当中,也遗留了很多问题。
2005年以后,随着政务网的建立,在决策时,希望有更多、更丰富的、更完整的、更现实性的信息帮助政府做一个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然而之前各个部门使用的都是自己独立建立的系统,使用的空间基础多种多样,来源不一、时间不一、实现标准和规范也都不一样。这些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应用系统都是存放在不同的空间基地的,政府需要综合信息的时候,根本无法集成起来,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整个国家城市信息化的进展。所以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需要统一的空间基地,统一的框架,整个城市需要建立在一张图上。这样的需求非常迫切,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才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首先是把每个省的框架统一起来,然后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逐步的把我国的信息化全部建立到统一的一个空间基础上,最终各种信息都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基础上沟通、对话,这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立项推动的。
数字城市的发展
数字城市的建设非一日之功,经历了“十五”之后的数字城市,基本完成了数字城市从无到有的阶段,数字城市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信息化,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理念。然而这一时期的数字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和各种应用从总体上看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却也形成了许多的信息孤岛。而就在这些信息孤岛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同样提出了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近十年来的建设,现在的数字城市已经由先前由建设部推进的那个“数字城市”概念不断扩大,先后完成了100多个网格化数字城管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建设,IT界的人士也越来越多的参与进来,如今所有与城市信息化相关的建设都被纳入了数字城市的范围。
其实数字城市的建设应该是结构性的,因为它的理念、概念由来就是数字地球,所以核心就是要基于空间结构、坐标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它就仿佛是一个“主板”而非一个“系统”。
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涉及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生产、使用和共享的部门,全部集中在城市。这种资源集中、应用集中、权利集中的条件,为数字城市的重点突破创造了条件。我们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0余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地级市约260个。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据报道,到2015年,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全球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网)、“一张图”(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个平台”(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此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将于今年在已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当中,遴选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数据条件完备、长效机制健全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届时也将以建设具有4D数据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核心,开拓中国数字城市新空间。(文|王帅)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