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也会变得智能化,车联网技术使得汽车都能像人脑一样思考,出行时能给出最佳的行驶路线方案;自动感知司机是否饮酒而否决司机的操作权限;行驶时自动前方感知路况,减少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甚至可以远程预留停车位置;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身的定位感应器会提示最佳的乘坐与换乘线路,会告知下一班车的距离与到站时间,结合实时的交通情况,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也会一目了然。
这些都是智能全球化浪潮下又一全新概念——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把传感器嵌入相关物品中,实现如同科幻一般的智能生活,以智能终端与后端的数据中心发生数据交互,按照预置的人工智能算法给出最佳的预测结果辅助人的决策。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疗、能源、交通、金融银行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项目组成了整个数字化与智能化城市平台。
十二五初期,温总理提出发展物联网与工信部“十二五”规划建设数字城市,这些都为中国数字城市与物联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中国数字城市与物联网市场从2010年到2014年,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长,而2012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IBM2009年启动的“智慧地球”战略,拉近了人们与物联网之间的距离,将新一代智能化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智能化已开始融入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各种名称冠以数字、智慧的解决方案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怒放。
从奥巴马政府对“智慧地球”概念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推出了DATA.gov、支持将病历数字化、召开了美国首个网络市民会议,“智慧地球”已在全世界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国家对数字城市和物联网的大力支持,促使中国城市智能化市场的迅猛发展。这不仅引得国内公司的高度关注,也吸引了多家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目光,纷纷进入这一市场掘金。
但这里面存在几个隐忧,1、跟云计算一样,数字城市又是一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巨大市场,各地风风火火的大建数字化城市,谁获益最大?2、以市场换取技术,我们最后所剩所得几何?
借毛主席一句语录引申下,“任何不以自主核心技术为目的的产业规划都是耍流氓行为”。两个历史已经证明了的事实是:1、市场换技术是不可能的;2、没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业只是给人打工。因为智慧城市是个大大的新兴产业,所以这两个事实更要成为“规划”这个产业的基本点——尤其是主管领导每每被外企那些口若悬河的顾问以及那些漂亮的PPT搞晕的时候。
因为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有那么多的大城市需要数字化建设?我国有660个城市,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60个,县级市381个。比如丹麦,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在数字城市这个特定领域,人口规模大小本身就约等于市场容量规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那数字城市究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科技,创新,是以人为本,是市民为本,还是以汽车为本,以公务员为本?是自主创新,还是招商引资,市场换技术?这些其实是根本性问题。否则,我们按照IBM的规划,买了一堆传感器、一堆网络设备、当然还要买IBM的服务器和数据库,还要用什么zWAVE物联网标准的芯片,再支付一大笔的软件费用,再养一大帮ISV和系统集成商。也许多年以后发觉,国内只是一个试验场。
城市的智慧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谁也不知道也不能保证究竟要多少年才能实现前面说到的那些如同科幻一般的未来生活,而不仅仅是将生活信息化数据化而已。(文|何耀荣)
延伸阅读:
欢迎阅读《3S新闻周刊》增刊《数字城市》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