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研究所所长李成名
以下为文字实录:
非常感谢3sNews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和大家进行交流,我们从测绘行业、地理信息领域角度,提出对智慧城市的思考。今天和大家汇报和交流的题目叫《智慧城市的时空信息云平台》。
首先,有个对智慧城市的思考,刚才主持人也讲了,差不多在两年前行业上下一谈起就是智慧城市的事情,好象数字已经过时了,但我觉得过于“神化”、“物化”了,很多人都向政府要钱说我要做智慧城市,实际上很多都是过去的工作穿上了一件智慧城市的外衣。另外就是“普化”了,感觉把普通的东西加上“智慧”什么什么的。两年过去了,大家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还不是太多,是不是大的财团、一些公司想借着这个新名义倾销他们的思路和理念?这些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今天做这个事情我觉得就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我们测绘的角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和我们主管领导李维森,专门让我来负责这个事情,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我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智慧城市是什么?测绘在当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今天报告的由来。
智慧城市是什么?从网上一搜有很多概念,我们行业当中也有很多专家,说是物联网加上云计算,我想这些东西都有很多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我们整个测绘发展的历史,应该说也有几千年的时间。我们是个模拟的时代,后来从80年代末期到2000年左右,我们进入了数字化阶段,把整个模拟的东西数字化建库的阶段,到最近05年以后开始大量的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现在全面推到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阶段,把过去我们以数据提供为主应用的服务时代,推到了现在地理信息服务在线全新的时代,过去我们那些数据提供的方式有很多问题,各自为政、分头建设、难以共享,现在以服务在线为核心构建全新的智慧城市。它应该是“两式四化”,也就是分布式、一站式,对用户来讲享受的是一站式的服务,整个技术的特点是数字化的,还有空间化、网络化和协同化。
智慧城市两年前有了这样一个概念以后,给我们下一步地理信息、测绘的发展会带来什么东西?从数据提供这样的时代,模拟时代我们经历了一千多年,数字时代从8几年到现在也就三四十年的时间,地理信息平台刚有五年左右的时间,马上智慧的东西又上来了,智慧的东西会推我们这个行业上一个什么样的台阶?我想,就是有了这样一个概念以后引发我们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从不同的资料当中我们可以搜集到,他们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是,智慧城市就是以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的技术改变人们交流的方式、提高实时处理的信息、感应的速度和响应的速度,增加业务的弹性、连续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是我从网上搜到拷贝放到这个地方的,智慧城市总的理解起来是易于宣传的概念,缺点是它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义笼统的东西,因为智慧是我们每人都有不同概念的,因而不能精确定义。但不管是什么样笼统的概念,但智慧城市不等于物联网加上云计算,它按我们的理解、按我们的认识应该就像人体一样,人是智慧的我们要做智慧的城市,很显然我要对外界有感知,有感觉、有触觉,对一个智慧的城市一样,你应该有智能感知的能力,包括我们各种公安的视频、环保的粉尘的感应器、污染水源的监测器,等等这都属于城市的智能感知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传感网、物联网。
第二,人的智慧是通过人体神经系统使大脑传输的指令能够传输下来,感知的感觉能传输上来,这就是互联互通,也就是现在泛指的网络,包括物联网、无线网、有线电视网多网合一的类似于人体中枢神经一样的东西,把感知到的东西传输到中心,这个中心可能是以空间位置分布式集成的各种信息,在这里面进行集成、处理,形成一些自动决策的东西,就相当于人类的大脑。当我们把这些决策的结果得到以后,然后去交给每个部门去指挥每个应用,就相当于我们的四肢,大脑有了结果以后就推动着我们的行为,有人用针刺我,我可以把拳头伸出去打他。我们感觉包括四个方面:智能的感知、互联互通、大脑云计算的中心、支撑各种智能的应用,这就相当于人的大脑和行为器官。
和我们过去推动的智慧城市相比,现在全国333个地级市目前已经做到了300个地级市已经完成了地理信息的建设,要走到智慧城市,和过去我们在一些应用和技术上有哪些显著的变化和不同?我想只有抓住这些不同才能慢慢把数字城市升华到智慧城市。
首先,移动性增强,过去我们是以机器为主的时代,我们要打个电话30年前可能要找一个固定的电话点,从家里出来打一个点,要接一个电话,下面的人喊某某几楼的下来有个电话要你接!而现在电话几乎是同时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机器为本。现在我们建设了无线网以后,让我们可以移动起来了,以前搞个数据要到中心去,现在这个中心、这个机器是根据你在走,所以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第二,交互性增强了,包括现在我可以从手机上查到,喝了一杯啤酒我不想开车了,手机上马上能查询到最近的帮我代驾最近的人在什么地方,他的手机多少,可以发个短信联系,让他到什么什么地方来,这样交互性就更强了。另外,由于我们的网络互联互通,人和人之间、个体之间的协同性都大大增强了。
当然,介入性也更强,我们开发的是把我的东西介入到你的东西,你的东西介入到我当中,相关的渗透和介入更加强了。当然,随着一些动感、实时的信息建立以后,整个智能决策的结果更加准确和科学了。所以,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以后,和过去相比这些新的技术使我们面临的一些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推动我们目前数字状态向智慧状态走的技术上的背景和情况。
下面再说一说智慧城市建设的状态,我目前大概跑了280几个城市看他们的情况,目前我感觉到,做的层次比较高的,做到了相当于虚拟中心的阶段。测绘不再是提供服务,我们有的叫公共服务平台,把我们的地图、地理信息整理好放在网上让大家都可以点击,享受我地理信息的服务,我认为这是一个服务的时代。现在,我认为它真正站在了比测绘这个行业更高的高度,站在政府这个高度,我把我的地理信息,加上我整个的硬件、软件的环境,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中心,这个地理信息只是各种信息叠加的一个载体,30个部门跟政府签了一个协议,他们所有可以共享的信息,通过分布式注册的方式,让数据还在他本部门,但在整个城市中,把所有170多种的专题信息和我们的地理信息虚拟的构建起来,分布式存储,构成虚拟的一个中心。而且像有的部门,没有数据存储、处理的能力,他把他数据的处理、运算全部寄存、委托然后交给这个虚拟中心,实际上就有了那么一点云计算的概念和思路。
所有政府部门构建的系统都可以虚拟的使用这样的数据和服务,是虚拟化的1+9的方式,1个中心加9个分节点的服务,提供地理信息编码数据处理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帮助小的部门存储数据、完成计算,这是我看到的感觉做的比较好的。
对比一下,云计算上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提供给分散的点。就像银行一样,所有散户都存在银行里,集中起来为我所用然后为我的一个目的所用。现在这个既有这种云计算的特征,帮助各个部门集中计算,但同时这些集中的资源是通过分布式网格的方式集中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建设的云中心,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目前到了这样一个状态。
近五年我们进入了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的时代,现在通过对新的技术特点的分析,通过目前对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现状的分析,通过我们提出对“智慧”本身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感觉到虽然仅有五年时间地理信息公共在线平台服务,下一步必然会推动我们向时空信息云的方向发展,很快就会进入这个阶段,我们的测绘行业、我们的地理信息可能会给他们提供高于现在平台时空信息云这样一个东西,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刚才我们说了,数字城市时代,我们和过去的城市的GIS有了本质的变化,用户是一站式享受服务,整个部门各个专业都是数字化的,在网络上跑起来,使上下游之间能够协同。到了智慧城市,我们觉得应该是“三S四化”:三S就是除了把地图作为一种服务发出来让人家享用,我们的存储能力、硬件资源、软件处理能力,都会作为一种服务发出来让大家去享用;另外四化的,过去我们的死地图由于有了传感网变活了、实时的,鲜活化了然后是虚拟化,不适用这些硬件能力的服务、分析的服务,都是把它虚拟的为我所用,然后是代理化、灵性化。要从数字城市跳到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穿件新衣,我们对它的本质要有更新的认识。
这样一个时空信息的云首先应该是利用无线网、传感网,首先感知到这样鲜活的信息,然后传输到大脑中,同时分布的把动态的集成信息集中起来,把我们的死地图上加上活信息,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时代地理信息能做的贡献和服务,当然这些都是多节点分布式集成的新的应用模式。
这当然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我们过去的地图可能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和更主流的硬件上,将来我们要更泛在,在小的Android系统上,各种其它的传感设备、家用电器上,硬件要适应、操作系统要适应、网络要适应,要求更泛在的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要一看就懂,用你这个东西不需要学什么专业的知识。
当然还要更实时,由于有这些网的介入,就像导航一样,过去能够引导就可以了,后来我们希望能够加上动态交通流的信息,哪个地方堵车、哪个地方不堵车、哪个地方在修路,更具实时性。另外,通过云的技术享受别人存储能力的服务。
对比一下,过去我们物理时代,我们做好了一张图,在大街上买一张北京市旅游图,然后发展到在电脑上打开一张图,数据是从不同区域集中起来的,到了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提供的这张图可能看上去还是一张图,但我们这张图可能又不一样了,虽然还是从不同地方集成的,但这里面有实时动态的信息进来,另外是360度街景的,把更易于人理解的信息加进来了。
另外,除了这个图和数据以外,我们服务的方式也变了,过去我们30年之前的银行只是简单的存钱、取钱,到今天的银行可以帮我们代理,所以我们这张图有更动态的东西,有更接近于老百姓普通人认知的表现形式,有更高档次的服务,这就是我们智慧城市时代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能给人家提供的内容。
概括起来,它的构成应该是有更接近于普通人认知多维的信息,再加上实时感知的信息,同时提供分布式多节点的数据、软件、基础设施、资源这种云的服务,还有支撑这些东西的一些支撑环境。这样理解起来,这个图就是一个四维的地图,现在我们做的再漂亮,我看江苏那个三维转来转去,很漂亮,但是整个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一个死的世界,上面一个活的东西、动的东西都没有,所以我们现在叫三维非常直观形象的地图,加上时间、加上动态就变成了四维地图,加上刚才说的更高档次的服务,再加上以人为本的应用,过去我们都是到计算中心围着机器转,现在机器围着人转,这就是我们对智慧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子的理解。我们的硬件支撑也变了,更多的是虚拟化的技术要加进来,使我们更具有普世性。当然,老百姓终端简单了、简化了,但我们提供服务这一端复杂了。包括3S怎么接入等各种方式。
总之,智慧城市有的人理解为是物联网加云计算,但我们认为不同,应该是一种实时感知的东西,这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中枢神经,加上大脑时空分布式集成各种信息处理的能力,最后加上一些行为器官和各个部门的应用,这就构成了完整的智慧城市。也就是由实时感知+泛在网络+时空信息云+恩应用,也就构成了智慧城市。另外是时空信息云,也就是我们的大脑,加上典型示范应用进行测绘。
最近我们会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构建它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技术要求,甚至在全国怎么遴选?构成一个技术大纲,在全国开始智慧城市的探索、实践、建设,在七八月份会搞一个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的讨论、研讨高层论坛。
在这个时代,我们主要是做好3维的地图,提供好3S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应用。到每个城市都是这样,这个市长要建立非常大的3×3、7×7,有的是9×9的大屏幕,然后后面是市长席、领导席,集中到那个地方,遇到什么事故进行现场的指挥决策,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后是各智能终端的服务,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处理掉突发事件,将来以人为本的应用将是将来智慧城市的愿景。
从哲理的角度讲,当我们从数字城市走到智慧城市的时候,我觉得数字城市只是物质城市一个时刻数字化的重建,数字城市会显示我们的地图是哪年哪月更新的,而智慧城市是物质城市的实时连续的数字化表达在线,并依托泛在网络,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在潍坊,一个大棚的老板,到外地参加展销,他可以实时用他的智能终端看到他大棚的情况,如果湿度或温度不够,就可以调整一下。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举这么一个。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