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成(左一)受理客户用电申请
淄博供电公司将雷锋精神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在1992年就开始了已经持续10年的“善小”活动,并带动社会20余万名市民加入到该公司的“善小”志愿者组织。张店供电部营业服务班班长李国成,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做一颗有钻劲的钉子
“为服务好客户,他像雷锋一样有股钉子般的钻劲。”这是同事和客户对李国成的普遍印像。只要在用电服务中遇到什么不顺畅,或者客户不满意的地方,他都千方百计找出一种解决的办法来。
4年前,有一位客户因为工厂扩产,急需增加变压器容量,但怎么也找不到自己当初建设时的原始资料。李国成蹲到客户的配电室里,一一核对每台设备,用了一天多才做出设计方案。发现几次这样的事情后,李国成决定对所有高低压客户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完善。为此,他牺牲了6个多月的业余时间,为5534户客户建立了《终身用电跟踪档案》,将客户开户、变更、设备数据等资料全都纳入其中。为防止资料丢失,他还将纸质的资料全部扫描存入电脑,建成电子档案,客户想查自己的供电资料,发一个邮件就搞定了。
“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能让客户满意的服务才是好服务。”这是李国成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一些客户由于资金紧张,想在第一时间知道报装用电工程要花多少钱,但是按程序要先勘察现场,再做设计方案,然后再确定设备及材料,大约7天时间才能计算出费用。李国成发现客户的这种需求后,又开始了钻研。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研究,他最终将GPS系统和报装用电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业扩报装地理信息系统”,客户在营业厅当即就能了解供电方案,看到自家周边的电杆、线路及走径等实况。他还将各种不同的客户工程典型设计输入其中,由系统精确地计算出各类材料的使用量和费用,10分钟就能答复客户。这项让客户舒心的服务成果,还获得了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奖。
随着“一户一表”客户增多,李国成又创新性地推出了“将服务站建到社区”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形成了10分钟交费圈和30分钟抢修服务圈的“10+30”服务模式,并针对不同用电群体将交费方式拓展到12种,让客户由原来的“定点定时交费”变成了“随时随地交费”。
为客户架起一条生命专线
2002年,18岁的淄博女孩项琳璐患了罕见的“多发性肌炎”,全身只有眼睛能眨,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一次故障停电让女孩的妈妈心急如焚。李国成接到求救电话立即冒雪赶到她家。电很快送上了,项琳璐脱险了,这一幕也促使李国成与同事们架起了全省第一条220伏生命专线。
在此后的9年里,李国成和项琳璐结下不解之缘,除了定期维护线路,每逢过节、周末都上门帮着打扫卫生、读书读报,多次组织捐款捐物。项琳璐外出看病,李国成就安排发电车全程保电。
2010年,项琳璐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项妈妈把李国成他们的捐款还有所有医疗设备都捐给了营业服务班:“希望你们把这份雷锋精神继续传下去。”此后,李国成用这部分资金订了三台应急电源箱,专门用于特殊客户的临时用电,并建立起了包括46户特殊客户的“善小”服务档案。
“李国成”这个名字,已经成了淄博市学雷锋的一张响亮名片,他个人获得山东电力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服务明星、振兴淄博劳动奖章、淄博市“五四青年奖章”、优秀志愿者等诸多荣誉。2010年9月,“李国成彩虹工作室”成立了,更多的“电力雷锋”活跃在供电服务一线。
“我们把雷锋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和优质服务,倡导员工做好人、做好事,在奉献中成长自己、发展企业、服务社会,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淄博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