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来临之际,这一话题再次被摆在政府和公众面前。如何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置,是当今各国政府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我国,非典、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每一次的重大灾难,都给政府和这一领域的学者以重大启示。
袁宏永,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工程物理系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作为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权威知名专家,在这一问题上,他比别人有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他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应对巨灾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因此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讨论该如何在大灾面前调动我们的救援力量和国民的爱国热情,研究政府是否有能力来发动群众应对灾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应该是怎样更进一步提高救灾的效率,更进一步的健全应急救灾的体制,科学的救灾。
对于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中间面临的问题,袁教授归结为6个字:有序、有效、科学。
应急一张图
2006年,袁宏永教授及其所在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开始致力于研发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构建。08年汶川地震、09年南方雪灾,袁教授和他的团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一线。2010年,他们完成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系统与装备的研究、集成和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根据袁教授的介绍,在接到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在这个平台展示的地图上能够迅速确定事件的地点,根据事件的态势和严重程度,系统自动关联出这个事件所对应的预案、案例,和相关知识,它会将历史上同等类型的地震案例自动的调出来,供指挥人员决策参考。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决策者经常会面临现场信息来源分散、跨领域、跨地域、跨部门等难题,通过这个系统则可以实现各部门实时、异地、多方的协同会商。
这就是著名的“应急一张图”。它体现了应急指挥与空间地理信息(GIS)协同的建设思路。这张图可以同时出现在相关部门,比如一次台风突发事件,例如民政部、发改委、或者公安部,通过了解地方政府的处置方案,可以分别采取相应措施。这些措施用标准化了的图形语言进行标注之后,大家了就可以全面了解各个部门的处置情况,有助于全面掌控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决策和部署。
为“应急一张图”提供地理信息系统支撑的是全球最大的GIS平台厂商Esri公司的ArcGIS产品。据Esri中国应急行业总监张京涛介绍,ArcGIS平台具备的快速响应、稳定安全,资源整合能力强,分析模型快速接入,多种终端协同标绘,快速生成处置报告等多项功能,完全满足应急管理要求,并且在移动GIS 、三维GIS 和影像GIS方面也有着先进的技术优势。因此能够确保应急一张图快速响应、快速掌握全局、快速分析、快速得到处置方案。
通过风险分析,“一张图”能给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包括救援方案、保障方案和技术方案、指挥方案等,这是这个平台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把整个救援从人员救治、人员疏散与安置等,所有应该做的,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全部统计出来。比如,一个人在灾害情况下,以十天作为一个周期,一天一斤粮食两升水,在什么样的温度条件下要有棉被,多少人去救援的时候要多少辆汽车,等等。救援人员按照这个统计来处置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不会有遗忘,或者是过量救援的问题。
此外“一张图”还能够自动检索分析出事件发生的一定范围内可能影响到的学校、水利工程等防护目标,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防止次生和衍生事件的继续发生。
在青海玉树的抗震救灾中,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加速了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建立、总体预案的启动。依托国务院,应急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灾情的全面分析预测,包括地震相关破坏专题图、衍生灾害预测专题图、处置方案及处置方案专题图等,而以往通过传统方式仅完成部分专题图工作就需要数天时间。
“应急一张图在技术上首次实现了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大系统集成创新,并得到广泛应用。这张图为我国处置突发事件,提高有效性、科学性,从而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失,实实在在做出了贡献。”袁教授如是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