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北京建地震救援队 社区防灾电子地图启动

昨天是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在大兴区南海子公园中心广场,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应急委主任郭金龙,武警部队政治委员许耀元与身着不同样式制服的23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代表1000余人。

  昨天是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在大兴区南海子公园中心广场,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应急委主任郭金龙,武警部队政治委员许耀元与身着不同样式制服的23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代表1000余人,一同参加本市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社区防灾减灾电子地图,并为武警北京市总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授旗。

  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郑传福,副市长丁向阳和社区居民代表、小学生代表共同按动按钮,启动北京市社区防灾减灾电子地图(www.beijingmap.gov.cn/bjmzfz),标志着本市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社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网络化管理。电子地图涵盖了社区室内外避险安置场所、居民疏散路线、风险源、社区人口情况、社区管辖区域以及各级政府和居(村)委会名称及办公地点等内容。同时,录入了各社区防灾减灾机构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等信息3万余条。目前,6城区部分的标绘工作已完成,郊区县社区标绘工作也将于近期完成。今后,广大市民通过这一信息平台,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所在社区的防灾减灾基本信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高效、有序的逃离危险区域、开展自救互救。

  武警北京市总队总队长魏哲介绍武警北京市总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建设情况后,武警部队参谋长牛志忠、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武警北京市总队副总队长刘巨田为新成立的救援队揭牌。

  郭金龙将红色的队旗授予武警北京市总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救援队代表高擎队旗动情挥舞,英姿勃发。这支救援队是中国地震局、北京市和武警部队联合建立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之一,由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和地震专家共134人组成,配发工兵、防化、救援等七大类113种1300余件(套)专业装备,主要担负北京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其他抢险救援任务,已正式纳入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

  许耀元讲话说,武警北京市总队特别是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全体官兵,要认清肩负的职责使命,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抢险救援专业化水平,做好随时遂行任务的充分准备,坚决完成北京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任务,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郭金龙讲话说,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对于推动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凸现,对城市应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理念,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健全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与驻京部队的协调配合,完善军民联防、群防群治的抗灾体制,切实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共同推动首都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郭金龙说,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重在社会参与。希望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共同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为保持首都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随后,郭金龙走到23支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志愿者代表中间,与他们一一握手,衷心感谢他们为建设安全和谐首都做出的无私奉献。郭金龙还参观了武警北京市总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装备和技能展示。

  昨天,全市范围内还开展了数十场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活动。

  市政府秘书长、市应急委秘书长孙康林参加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记者 徐飞鹏)

  北京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

  共134人组成,担负北京地区破坏性地震及其他灾害抢险救援任务

  新京报讯 一旦遇到地震,一台车内的装备可以完成搜索、侦查检验、救生等全套救援行动。昨日是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在北京市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上,武警北京市总队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应急委主任郭金龙,武警部队政治委员许耀元等出席了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

  应急救援队配有防化、救援装备

  武警北京市总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是由中国地震局、北京市和武警部队联合建立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主要担负北京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其他灾害抢险救援任务。由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和地震专家共134人组成,配有工兵、防化、救援等7大类113种1300余件专业装备。

  在制度上,应急救援队建立了战备值班、灾情预警、指挥调动、联合演练等制度,确保北京地区一旦遇有地震灾害能够精准研判灾情信息,快速展开救援行动。其成立后,北京应急救援团队数量达到了20余个,包括北京市公安局特警蓝剑突击队、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应急抢险队、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总队等多个团队。

  大型救援车内装861件救援器材

  在昨日的活动中,北京市应急救援系统的最新装备一一亮相。装备输送车、医疗救护车、指挥车、防暴宿营车、起重机、大型救援车、自行炊事车、防化洗消车、卫星通信车等专业救援车全部“登场”。

  在所有装备车辆中,武警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的大型救援车成了全场焦点。这台墨绿色的“大家伙”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的运兵车辆没什么不同,但它的里面装载着各式各样的救援设备。一名队员称,这台救援车内共有15类94种共计861件专业救援器材,是地震救援“专家”,队员们通过它可以独立完成搜索、侦查检验、破拆、顶升、救生等全套救援行动。

  ■ 现场

  镜头一

  金刚石链锯10秒锯断钢筋

  活动现场,来自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还亮起了“绝活”。

  只见一名队员在一块4厘米厚的木板上用圆锯“雕刻”起了图案,大约3分钟锯出了一枚“五角星”。对于地震救援来说,金刚石链锯是“必杀装备”,队员们用它可以将高硬度的混凝土及钢筋锯断,救出被困人员。不过,如果用力过猛,链锯很容易伤到被困人员,用力过轻则很难达到切割效果。

  一名队员拿起一把金刚石链锯,链锯下方是一根直径足有3厘米的钢筋,钢筋下方1厘米的地方是一个灯泡。这名队员10秒钟就将这根钢筋锯断了,下方的灯泡“毫发无损”。

  镜头二

  液压扩张器夹鸡蛋无破损

  在事故中用于扩张空间救出被困人员的液压扩张器,也成了队员们的“绝活道具”。

  在一个桌子上,队员们摆放了3个空啤酒瓶,在酒瓶的顶端分别放了3只红皮鸡蛋。一名队员用液压扩张器快速将鸡蛋依次放到旁边的桌子上,鸡蛋没有任何破损的痕迹。

  现场表演的一名队员称,平时训练中对救援细节的要求非常严格,精度要达到1厘米,这几项展示代表了他们的救援水平,“真正救援的时候,一定要把失误减到最低,如果出现一点点差错,很可能就会失去一个生命。”

  ■ 地震台开放日

  海淀地震台举行开放日活动

  小屋“地震”啦先躲避再断电

  新京报讯 (记者金煜实习生邓琦)脚下的地板在震动,桌上的花瓶、天花板上的风铃随着震波晃动不止——这是昨日海淀地震台开放日中,地震小屋模拟五级地震的场景。

  海淀地震台最引人注意的便是模拟五级地震的模拟地震小屋。小屋一开始只是地板和天花板震动,随之而来的是燃气管道破裂后刺耳的漏气声。随着震动越来越强烈,顶灯突然脱落,木质的天花板掉下好几大块,悬在半空。

  工作人员称,当地震来临时,首先要想到如何正确地选择地点躲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切断阀门和电源,以避免二次危险。在参观地震台的市民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说:“地震来了,要双手抱头躲在木头做的桌子底下。”

  随后,地震台视频室的游戏又吸引住了小男孩。这是一款类似于大富翁的游戏,每走一步都要求玩家回答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答对了才可以继续。据海淀地震台台长胡毅涛介绍,地震局专门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研发了相关的视频和软件。

  演示室里陈列了各种模型,工作人员按下模拟震动按钮,没有圈梁的砖砌房屋、没有斜梁的高楼、建在沙土上的建筑都随着震动变得歪歪斜斜。

  ■ 社区行动

  200个社区年内建成应急救灾实训基地

  “30秒后地震”居民有序撤离

  新京报讯 (记者魏铭言王嘉宁)昨日10时30分,上地西里社区的应急广播传出地震报警,“社区居民请注意,接地震局通知,30秒后地震将来临,请迅速撤离到应急避难场所”。

  居民们纷纷从家中跑出来,在应急广播的指挥下紧急疏散,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到社区空地。在应急避难中心,护卫志愿者们各就各位,有的负责清点人数,有的查找失踪人员,有的忙着救助和安抚受惊吓的居民。

  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首个居民应急救灾实训基地在上地西里社区成立,上百名居民代表在海淀区消防、地震等部门和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开展了“地震逃生爱心自救”演练。

  年内,200个社区将在中华志愿者协会北京金秋应急救灾志愿服务分队的支持下,建成居民应急救灾实训基地。

  据北京应急救灾志愿者服务实训基地负责人刘振江介绍,基地组建后将开展“爱心自救实训演练”。应急实训活动年内将逐一在200个社区开展,全年计划实际训练应急救灾志愿服务队伍5000人次,覆盖社区人群达到10万人次,通过知识普及、实战演训和仿真模拟,加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的协同意识。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