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执行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测绘任务的队员杨志刚、莫玉兵搭乘的飞机降落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刚一走出机场,映入眼帘的便是写着“热烈欢迎南极科考队员归来”的巨大横幅。见到阔别半年的领导和同事,两人显得非常激动。此时,前来报道的黑龙江省电视台、哈尔滨市电视台、新晚报、晨报等媒体记者一拥而上,将两人团团围住,测绘人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肩负光荣使命,历经163个日日夜夜、2.8万余海里的漫漫征途,杨志刚、莫玉兵、王子正(已先期回国)3位测绘科考队员在离祖国万里之遥的风雪南极,迎战狂风、严寒、干燥、强烈紫外线等困难,以勇气和智慧圆满完成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书写了南极测绘科考的新篇章。
成果丰硕 屡创第一
此次测绘队员承担的科考任务范围涵盖东南极、西南极和南极内陆地区,他们相继完成了昆仑站区域冰流速监测网复测、长城站验潮系统的建立和加密GPS控制点、达尔克冰川区域的航空摄影测量和达尔克冰川冰流速点观测、中山站C级GPS大地控制点测量等工作,成果创造了多项“第一”,实现了我国南极测绘科考历史上的诸多突破。
在昆仑站,杨志刚作为科考队的“导航员”,主要承担内陆队车队导航、沿途冰流速点复测及加密、Dome-A地区周边冰流速网(中国墙)复测及加密,以及昆仑站站区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他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其中昆仑站1:500地形图测绘填补了该站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空白,不仅丰富了我国极地基础测绘成果,也为极地科考管理部门决策和其他学科顺利开展科考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中山站,莫玉兵相继完成了中山站C级GPS大地控制点测量、达尔克冰川冰流速点观测和铺设航空摄影地面标志等工作,为后续的航拍奠定了基础。2月21日下午,他在其他队员的帮助下,实施了达尔克冰川区域低空航空摄影,这是我国首次对这一地区进行航摄。搭载着数码相机的直升机按照800米的航行高度以每小时140千米的速度进行“耕地式”飞行,共拍摄了约850幅航空照片。本次航拍区域包括协和半岛、达尔克冰川,以及位于南极内陆冰盖边缘的内陆出发基地所在区域,共100平方千米。航摄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监测达尔克冰川的变化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测绘成果,同时也为完成该地区正射影像地形图绘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在长城站,王子正圆满完成长城站验潮系统建立和加密GPS控制点项目,这是完善南极长城站地区大地及高程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长城站验潮站是该站首个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也是继中山站2010年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之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二座同类型验潮站。长城站验潮站主要包括海底水位计、陆地数据记录处理设备和连接陆海设备的数据传输电缆等,记录海平面变化的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回国内,供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不但可以满足中国研究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需要,还将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数据。
历经险阻 不辱使命
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对每位队员都是不小的考验。艰巨的科考任务,不仅要求队员具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面对挑战从容不迫、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杨志刚、莫玉兵、王子正3位测绘科考队员历经艰难险阻,挑战生存极限,不辱神圣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出征时的誓言,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作出了贡献。
科考期间,他们在163天里所经历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昆仑站地处Dome-A地区,距离中山站1300余千米,海拔4093米,是南极大陆海拔最高的区域。这里气候严寒,高原缺氧,是全世界公认的生命禁区,被誉为“不可接近之极”。内陆队雪地车在茫茫雪原上行进,需要拖拽大量的航空煤油、科考设备、建筑物资和生活用品,只能以每小时十几千米的速度缓慢前进,1300余千米的征程至少需要行进15天。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的杨志刚告诉记者,他就曾遇到过3台雪地车出现故障。为了不影响进度,队员们只得就地拿毡布把车盖上,等执行完任务回来再作处理。
杨志刚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照片,每张照片都记录了他们在南极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一张引起记者的注意,只见杨志刚剃了光头,站在冰天雪地里。一问才知,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高海拔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对科考队员的生命安全提出挑战。为防止感冒和避免高原反应加重,内陆科考队员在长达2个月的时间里不能洗澡,杨志刚只得当了一回“和尚”。
极寒缺氧,地吹雪,白化天气,暴风雪,强烈紫外线照射,风力最大可达12级,夏季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30摄氏度……这些困难队员们已经习以为常,最让他们担心的还是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利情况。在准备实施达尔克冰川航摄期间,科考队的直升机意外受损,使得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充满变数。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的莫玉兵面对困难没有退缩,他经过缜密计算,优化航摄线路,为最后争取到航摄机会做出了不懈努力,并最终成功实施航摄。
长城站地处在西风带边缘的乔治王岛上,那里气候多变,风大雪急,夏季的荒原冰雪融化,融水汇集成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流淌在没有植被覆盖的荒原上,形成很多沼泽区。科考队员艰难行走在泥泞的沼泽中,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野外测绘任务,王子正的体能消耗极大。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丝毫畏惧,竭尽所能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
无私奉献 默默支持
2012年1月9日,是莫玉兵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可爱的女儿降生了。正在中山站执行科考任务的他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得眼圈有些发红。初为人父的莫玉兵此时心情十分复杂,既兴奋又有些许遗憾和愧疚。
在接到入选第28次南极科考队的通知时,莫玉兵就知道自己的孩子将在他执行科考任务期间出生。这就意味着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在身边;孩子出生时,他不能第一眼看到期盼已久的宝贝。但莫玉兵没有眷恋自己小家的幸福,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南极科考这项壮丽的事业中。
“对于爱人和孩子,我真是挺愧疚的。非常感谢我爱人,她很支持我的工作,使我没有后顾之忧。”莫玉兵的这番话,令记者对这些可亲可爱的测绘人和默默支持他们的家属心生敬意。
栉风沐雪南极路,测绘科考写华章。测绘队员们的优秀表现得到极地科考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杨志刚、莫玉兵被评为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优秀科考队员。(韩惠军 王瑜婷)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