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交通信息系统自2011年着手建设,于当年10月完成了系统一期工程。截至目前,信息系统已经试运行6个多月时间,通过不断测试与完善,迎来了正式启动。
由于机动化快速发展,武汉市“排堵保畅”任务日益繁重,在“排堵保畅”过程中,交通信息的全面、及时、有效对于提高政府决策、部门管理至关重要。目前武汉市交通智能化应用系统的筹划和建设更多的是从部门的管理需求出发,主要从部门行业管理出发,部门间信息缺乏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急需建设一个统一的交通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综合管理。
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以出租车GPS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道路交通,信息量相对较小,系统的下一步建设中应综合考虑步行交通、非机动化交通、公共交通等其他出行方式。因此在后期建设中应将实时道路流量、手机定位信息、公交信息、地铁信息等纳入信息系统范畴,实现数据的整合与开发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部门管理、规划研究与社会公众。
昨日,武汉市交通信息系统正式发布。武汉市哪里最堵?何时最堵?以往只能凭经验判断,交通信息系统启动后,武汉市交通拥堵状况将能以指标量化,拥堵分析将更加直观。
2011年6月,武汉市正式启动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接入1.4万台出租车的GPS数据源,于2011年10月完成了道路浮动车系统和拥堵评价系统等一期工程,实现主城区道路交通实时运行监控、重点区域和主要道路实时运行指标分析、常发拥堵路段跟踪分析等功能。
经过为期半年的交通监测,通过交通信息系统,得到了武汉市常发拥堵点段位置、特殊节假日交通、特殊天气交通的分析。
周一早高峰接近重度拥堵
武汉市一周的交通拥堵指数呈现如下特征:工作日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早高峰为7:00-9:00,晚高峰为17:00-19:00,而周末无明显高峰特征;在工作日的五天中,上班的第一天(周一)的早高峰(2个小时)最高,几乎严重拥堵程度,而下班时间是周五晚高峰(2个小时)最高。
老城区众多,江汉区全城最堵
武汉市交通拥堵指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道路网的交通运行水平情况,它通过计算生成该时间段区域路网的平均运行车速加权计算得出,由1-10之间的数字表示。
武汉市日均高峰交通拥堵指数为3.5,基本低于北京市交通拥堵指数一个等级;但由于武汉市三环线内三镇发展较不均衡,各区交通拥堵指数差异较大。武汉市七大主城区日均交通拥堵指数如下:洪山区3.46(基本畅通);青山区2.02(基本畅通);汉阳区3.55(基本畅通);江岸区5.06(轻度拥堵);硚口区4.25(轻度拥堵);武昌区4.89(轻度拥堵);最拥堵地为江汉区,指数达到7.85,为中度拥堵。
通过长期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武汉市常发拥堵路段主要集中在汉口的汉口火车站站前区域、建设大道沿线的香港路、新华路、大智路和青年路区域,汉口老城区的江汉路周边;武昌地区的八一路、中山路、中南路与武珞路相交区域,雄楚大道和珞狮路交叉口;汉阳的王家湾、钟家村区域等。
特殊天气令主城变“停车场”
武汉多雨。武汉市平时上下班早晚高峰基本都在中度拥堵的范畴,但逢天气变化时,交通拥堵程度有所加剧。如2011年6月18日大暴雨天气(周六),整个主城到达严重拥堵下边缘,最堵时段为下午14:00左右,到达严重拥堵程度,与平时周六相比,呈现截然不同的拥堵态势。
节假日“易堵”需要提前预期
去年9月30日,为“十一”黄金周(国庆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上下班出行与出城交通叠加,全天交通拥堵指数明显高于前一周同期,部分时段超过“严重拥堵”状态。在节假日时,道路拥堵还会呈现较为鲜明的特征,例如在今年初五,归元寺周边原本通畅的道路出现了长时间的大拥堵。(沈明)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