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和应用系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地理空间信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何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如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嘉 宾:
陈述彭:中科院院士、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
童庆禧:中科院院士、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张为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廖小罕: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
傅伯杰:中科院资源管理科学技术局局长
田国良: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栏目主持:晁毓山
地理信息关乎国家安全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话的主题是“地理信息技术如何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个话题技术性很强,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它是如何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
傅伯杰: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集成的产物,是具有高度综合性和高度政治化的技术。从地图制作到资源环境的监测、管理及规划,地理信息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深化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提炼地理特征,使其符合空间思维,将技术结晶凝聚到地理信息产业之中,地理信息技术才能有所创新。
在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中科院及地理信息专家不断创新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深化、扩展,为我国积淀了雄厚的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在地理信息理论、模型和技术以及自然环境基础信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为维护国家安全,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张为民:地理信息技术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在统计工作中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前景。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大部分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上个世纪建立并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统计工作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数量描述,地理信息技术是在给定的单元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基础技术。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空间,因此对于统计数据和统计调查对象而言,空间属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陈述彭: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主要依托四大支柱来推动:大陆生态、海洋科技竞争、宇航探测及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童庆禧:以遥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在经历了40多年的磨砺之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不断涌现,成就了我国遥感技术在世界的辉煌。以数以千计的卫星和飞机作为平台,载着各种先进观测设备对地球进行着全面的观测。其观测的尺度从宏观的全球到局部的细节,所获取的数据对人类认识地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特别是对于军事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应用效益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它的用户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
成就斐然 问题尚存
主持人:目前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状况如何?
田国良:中科院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软件为基础的数据获取、数据加工及生产、信息提取、数据库建设、系统集成、系统工程和服务的比较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链。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是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3大主体,中科院不断开拓市场,推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包括国土、测绘、城市、规划、统计、人口、环保、民航、银行、房产、卫生、灾害、公众服务、公安、军事等几十个领域。
张为民:在统计工作中,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保证统计数据的采集,并在地理空间上给予补充,充实统计数据,利用遥感技术作为辅助,支持农作物产业估算。统计工作中有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更好地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可以说,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家统计工作中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统计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实践我国统计改革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一贯注重以信息和技术促进统计信息和空间信息的融合。在2000年人口普查期间,国家统计局就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人口普查,通过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国家人口普查信息系统,组织一些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建立了人口普查系统,实现了人口普查信息和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提供各种常用的人口指标查询分析、人口专题和图表制作工具,为全面了解人口分布状况,科学了解人口状态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在科技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统计遥感信息建设已经列入“十一五”期间“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统计局将与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合作,共同着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高温地理信息检测,建立国家级统计基地信息基础平台。
童庆禧:中国遥感发展始于建国初期,特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上有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建立形成了气象、资源、海洋等应用卫星系列及其应用系统。在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方面拥有了从模拟胶片摄影遥感到固态数字成像、多光谱到高光谱,主、被动微波等在内的较全面的遥感技术体系,在航空、航天平台上实现了遥感对地观测。与此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重大成就距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高分辨率空间遥感数据缺乏,不能摆脱对国外的依赖;遥感从类型、品种、质量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支持地球系统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覆盖全球和全国及时的数据缺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对遥感的需求;定量监测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遥感数据缺乏,不能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先进空间遥感数据获取、分析、提取能力缺乏,难以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系统过程的认识。
大力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主持人:在地理信息技术研发及应用上虽然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廖小罕:1986年国家开始实施“863”计划时,将地球观测和导航作为一个领域和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生物并列为一级领域,并把GIS放在了专题的位置。以前是将整个地学信息产业作为专题,GIS只是其其中的一部分。将GIS作为一个专题,足见国家对这一技术的重视。
地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离不开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的发展,现在我国网络发展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面,排全球第二位。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我国现有的基础及人口基数,相信我们在这方面能成为第一。网络的发展对GIS技术的完善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其他国家地理信息技术产品的发展研制。
童庆禧: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树立国家目标,应将解决或缓解国产信息源的压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考虑发展地理信息技术时不能只考虑科学目标,也要急国家之所急,将解决国产信息处理和GIS系统的关键技术摆在重要位置,要抓住目前的契机,大力推进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航空、航天对地观测技术的有效结合,发挥航空遥感大科学工程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田国良: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形成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因为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确立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利用全球科技发展,通过产业和地理空间信息及平台来支撑地理信息企业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面向广大用户发展地理空间信息产业。
陈述彭:我想对中科院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提三点建议:
首先,中科院应积极支持并投入到国家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中。应该全面将有关资源环境、生态领域长期调查、观测形成的数据库,利用网络技术兼并构成分布式、格网式的数据库群,争取将国家统计局、国家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民政部等国土资源部门已经有的数据库进行联网。特别是要加强全球数据库、历史数据库的建设,对一些目前已经残缺的数据或者数据库,如地貌学和物质学的数据进行全面修补,力求完整。
其次,针对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应继续加大对地球信息关键技术的研发,如建体、梳理、防御、预测等软件的开发,包括军民两用遥感数据。应将保障国家安全突发事件预案软件的研发放在优先的位置,通过利用格网计算可检测图、地理信息图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对生态评估、环境评估、循环经济做出贡献。
第三,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要为促进地理科学、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研究及信息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只有将所有的地球科学所提供的信息综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诠释真理。目前,我国在大气、水文、地质、地震、地球遥感、地球测绘等行业的研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资源环境生态化包括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国家意志凸显地理信息技术重要性
主持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具体的部署?
廖小罕:“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科技方面重要的方针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过去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大力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GIS虽然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一部分,但同样是国家软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软件领域中,GIS是一个亮点。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这对GIS软件进一步发展和产业进一步放大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GIS技术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童庆禧: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为遥感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贯彻《纲要》精神,紧密围绕《纲要》中规定的总体战略和目标,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确定重要领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同时要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在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62项优先主题中与遥感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占了相当的比重。
在11个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中,与遥感技术相关的,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和主题,其中关系最为紧密的有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及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和国防。
在8个前沿技术研究领域中至少有5-6项,如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海洋、激光、空天技术等都与遥感空间信息技术有紧密的关系,《纲要》在前沿技术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与地球系统相关的资源、环境及灾害效应等重要科题的研究。
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方面,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作为重要内容,而这正是地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目标。依仗强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对地观测技术,美国NASA夸口说“认识和保护我们的星球只有NASA能做到”。
在《纲要》确定的16项重大专项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更是以1/16的份量受到极大的关注,同时还有遥感探测技术也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重要支撑技术。可以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为遥感空间信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傅伯杰:大家能体会到,地理信息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必须面向需求、面向公众、面向社会。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是摆在管理部门和相关研究所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充分组合资源,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和信息发展的优势,联合国内外优秀企业,地理信息技术才能再一次飞跃和取得重大创新。
童庆禧:我国无论在对地观测技术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建成了自己的对地观测技术和一些重要的应用体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遥感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自主信息源缺乏和技术相对滞后将会成为突出的瓶颈问题。如何把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863计划带给高技术领域知识创新的空前机遇,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能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并有能力支持地理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先进对地观测系统,以及相应的应用研究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遥感和空间信息技术科技工作者面前艰巨、光荣的重大历史使命。(责编:江寒)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