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che是开放源码软件中的一个成功典范。几年间,它一跃成为市场占有率很高的Web服务器,并获得了Web管理员们的广泛青睐,被认为是“价格低廉、升级容易、安全可靠”的产品。网络为Apache提供了孕育的温床。Apache的成功也给予开源的网络开发模式以强有力的证明。这是一个和商业模式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它的许可证制度保证了它的健康发展,既不脱离开放源代码世界,也不因为缺乏资金而夭折。他的创始者就是被人们尊称为Apache之父的Brian Behlendorf,一个刚刚踏入儿立之年的小伙子。
与HTTP Server结缘
当Internet开始在美国大学流行的时候,Urbana-Champaign的伊利诺斯大学超级计算机应用程序国家中心(NCSA)组织了一些研究生开始编写基于HTTP通信协议的Server端和Client端程序。Client端程序叫做mosaic,也就是是Netscape浏览器的前身,之后演变为Mozilla浏览器。而Server端软件就是最早的Web Server,也就是现在Apache HTTP Server的前身。这个NCSA HTTP Server端完整地实现了HTTP协议,实验获得了成功。依利诺斯大学出于学术目的,开发工作没有继续下去,研究小组也解散了。但是,这里我们应该惊叹开放源代码的伟大:一个大学在实验室中设计的两套软件因为公开了源代码,在十多年后的今天,都成为了世界上占据软件市场半壁江山的王者。
1991
在那个时期,很多Web管理员都依赖于NCSA HTTP Server,Wired杂志的网站也是这样。完全面向公众领域的NCSA Http Server上的源代码是开放的,Brian通过编写解决NCSA Http Server问题的补丁,练就了一身本领,同时也在Internet上结识了很多软件合作开发者。
催生Apache
在Internet上为数众多的程序员给NCSA服务器打过补丁之后,NCSA Http Server的源代码变得难以阅读。同时,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安排,越来越多的重复劳动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则是越多的补丁带来越多的Bug。显然, NCSA Http Server需要重新正理,并有一个组织来维护。
Brian Behlendorf
1995 年2月,他们完成整个重写工作后,才正式将自己命名为“Apache小组”。从此,Apache的标志:一片红色的羽毛斜斜地插在“Poweredby Apache”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Web网页上。在短短几年的时间,Apache就攻占了Web服务器的半壁江山,成就了Web服务器的传奇,并将其正式命名为 “Apache”。闻名世界的“Apache小组”也就此诞生,Brian Behlendorf由此被人们尊称为Apache之父。
期间的五年,他先后担任了Wired杂志的首席技术工程师和Organic在线的CTO、创始人。他曾帮助世界500强中的数十家企业建立了互联网策略,更为重要的是他为其亲手创建的Apache基金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9
Apache HTTP Server的成就甚至要远远超过Linux取得的成就,它很早就运行在AIX、Solaris等大型操作系统上,是企业级Web Server的不二选择。这么多年来它久经重负载下的严酷考验,在稳定性、安全性和支持的功能上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者。
Brian Behlendorf其人
Brian Behlendorf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种黑客。他束着马尾,带着温柔目光和腼腆笑容。人们很难把这个小伙子与一段英雄式的传奇经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Brian有着一个可爱的妻子和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是在一个电子邮件列表中结识的,1995年喜结连理。Brian喜欢养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cat person”。
开放源代码理念
Brian去年4月曾来到中国,并且曾经接收了《开放系统世界》记者的专访。他当时一再强调,Apache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开放源代码,这是“自由软件的荣誉”。Apache证明了Internet不可能被任何商业巨人,包括微软彻底占领。因为WWW协议还没有被某一公司‘占有’,Web将为那些任何公司提供活动的场所。“尽管自由软件运动目前还不能在桌面软件领域对微软构成威胁,但Internet将是自由软件者的杀手锏。因为每一个Web主页都是对分散和透明的开放标准的支持和对微软一统天下的回击。”
Brian
对于国内的开源社区而言,Apache基金组织的发展模式是可供参考的,但是开源社区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开源厂商的支持。如果厂商能够依靠开源很好地盈利,对于社区的投资也自然不成问题,这显然是一个双向循环。(责编:echo)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