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评论》曾对自主卫星导航定位下过这样的定论——谁能掌握卫星导航优势,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那在开始长篇大论前,笔者也必须向你赘述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1996年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时候,中国军队开展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在关键时刻,发现GPS信号忽然中断,经专家调查分析,结论是人为造成的信号中断。
自家北斗初长成(3sNews 配图)
2000年10月3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发射,至此,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正如GPS和GLONASS的诞生与当年美苏军备竞赛升级前因后果,中国建设北斗一代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在军事和国家重点行业领域的自主水平。但起于军事而热于民用似乎成为诸多高科技发明的一个必然趋势,GPS于民用领域推出应用后,在短短几十年间以亿万产值大获成功。理所当然的,作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北斗二代的任务便是覆盖亚太,致力民用。其实,这一步已经随着2011年12月27日起北斗导航卫星开始试运营提前到来。
在北斗一代已运行10年,北斗二代开始试运行的大背景下,涉及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的企业纷纷聚焦北斗,希望抢占市场先机,做北斗市场应用的探索者和得利者。据统计,目前中国从事北斗产品生产和研发的企业约200家,但分布较为零散,并无规模优势,且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开发和OEM开发板等被国外厂商垄断。随着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测试版的公开,北斗芯片和终端市场将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实际上,和芯星通于2010年9月发布的多系统多频率卫星导航高性能SoC芯片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它可以同时支持BD1/BD2/GPS/GLONASS/GALILEO五个卫星导航系统,也因此赢得了国内第一个超过万台的北斗二代BD2/GPS双模模块订单,目前该模块已经成功用于某直辖市的公务员用车监控系统,并被武汉大学、中国测绘科学院、东南大学、上海伽利略公司等成功使用。在终端市场,北斗星通于2011年8月推出的基于北斗的车载导航仪已具备了GPS车载导航终端的全部功能,在国防、野外勘测、野外探险等专业领域和公务车、私家车等大众领域均已实现应用。
卫星导航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北斗产业链上的企业不断壮大、产品逐渐丰富,北斗卫星导航在军事、行业应用和大众市场的的需求将会被大大刺激。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增速高达30%-50%,根据年均15%-20%的增速保守计算,到2015年国内卫星导航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人民币。但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整体规模为60亿元,仅占中国导航产业的6%左右。而GSA预测,2010-2020年,全球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将由775.8亿美元增长到约2207.4亿美元,10年增长2.8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02%。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出货量将由4.37亿部增长到10.89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6%。面对如此良性的全球市场环境和即将爆发式增长的产业规模,北斗系统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占到相应的市场份额,成为最受业内外关注的问题。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比(3sNews 配图)
目前,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角色已基本清楚:GPS领跑多年,目前正在向现代化(即GPS-III)突围,预计2025年完成;俄罗斯GLONASS正经历复兴计划,预计2020年完成;欧洲GALILEO正在部署验证系统,预计2018年完成;北斗2012年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将完成全球部署。在系统兼容性上,目前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卫星导航市场的规律不是有你没我,而是不同系统可以叠加、共用。但在市场上,毫无疑问,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在“一家领先,三家加速跑”的大格局下,未来几年的市场竞争将会空前加剧。实施情况是,GPS在中国已经应用了15年,占到国内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90%以上的份额,北斗系统的建成和运营在客观上必然对GPS的龙头地位造成冲击。但如何取代GPS成为中国位置服务与导航市场的首选,北京卫星导航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李东航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北斗虽然已经建成试运营,但和GPS相比仍然是小孩和大人的关系,我们要向GPS学习的还有很多,目前的情况下,竞争还谈不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北斗全面普及并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应该会在2020年左右,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真正的市场格局,或许到那时才能看清。关于政策和政府支持,和芯星通CEO韩绍伟在回复笔者的邮件中称 “美国克林顿政府颁布的E-911法案,要求每一个移动终端都需要有定位能力,这使得GPS的应用得以有效推广,高通公司携带GPS/GLONASS双模能力的芯片也即将面世,我们期待国家也有陆续类似政策出台鼓励和支持北斗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文|李太平)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