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北斗”计划的奠基者:已故院士陈芳允

1989年9月25日,第一代“北斗”可行性测试,在北京一间面积不足30平方的实验室内展开。结果显示,模拟计算数值与物体实际位置间的误差不超过20米,试验取得巨大成功。1993年,“北斗”计划项目启动,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就任总设计师。

  12月2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当天开始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目前,可在我国及周边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北斗”计划的先驱——已故中科院院士、台州黄岩籍科学家陈芳允。

  科技领域攻坚者

  记者曾有幸采访陈芳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回忆当时的场景,他的音容笑貌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1993年9月,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记者应邀参加盛会报道。会前,记者特地拜见了陈芳允。记得那是8月31日的下午,在北京黄寺大街国防科工委大院宿舍,一幢二层底楼简朴的书房内,陈芳允身着灰色的中山装接见了来自家乡的记者。

  尽管当时他已有77年足够夸耀的人生经历,但仍然这么谦逊,轻缓的语调,平易近人的态度。

  陈芳允老人操着留有橘乡的口音侃侃而谈,忘却了时光的流逝……

  1916年4月3日,陈芳允出生在黄岩城关后巷,8岁进私塾念书。1931年毕业于黄岩县立中学初中部,后进上海浦东中学就读。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时期,陈芳允曾任成都无线电厂研究股长,从事对军用飞机无线电设备的修理。

  1945年,陈芳允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参与世界上第一部海用雷达的设计,他的聪明才智博得英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并高薪挽留他,但他婉言谢绝,于1948年底毅然归国。

  陈芳允青年时代就积极追求进步,目睹国民党挑起内战,他甚为愤慨,意欲奔赴延安,因故未能成行,并拒绝在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担任要职,辞职返回故里。后在台州临海籍著名科学家冯德培邀请下,才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担任技术人员,以此养家糊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陈芳允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40多年来,他多次参与并主持了国防科工委重要装备的研制,硕果累累。谈起这些,他显得有些兴奋,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国际上第一台实用型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开创了新的课目;研制出了飞机用单脉冲抗干扰雷达装备我国歼击机,使敌U-2高空高速侦察机闻风丧胆;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陈芳允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航天测量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荣获“两弹一星”元勋称号……

  北斗织网奠基者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究利用卫星进行地面定位服务,受制于当时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这项名为“灯塔”的研究计划搁浅了。

  1983年,陈芳允和一位美国科学家同时提出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设想。

  他认为,基于国情,我国可以先发展技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廉的“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这便是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雏形。陈芳允的理论是:只要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过定位电波的电波数即可对地面物体进行定位。同时,由地面控制台处理各种业务,为陆地和海上的使用者提供定位、导航和通信服务。然而,陈芳允这一构想,起初并未被采纳。

  转机出现在2年后。1985年,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召开的全国测量技术研讨会上,执着的陈芳允再次阐述了他的“北斗”计划,并立下军令状:“给我2颗卫星,就能解决地面定位问题!”他充满自信的表态引起了参会部队首长的关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测绘制图局对“北斗”计划表现出极大兴趣。

  1986年3月3日,陈芳允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等4位科学界泰斗联名致信中共中央,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此后,国防委工委开始全面参与“北斗”计划,着手研发应用工作。

  1989年9月25日,第一代“北斗”可行性测试,在北京一间面积不足30平方的实验室内展开。结果显示,模拟计算数值与物体实际位置间的误差不超过20米,试验取得巨大成功。1993年,“北斗”计划项目启动,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就任总设计师。2000年10月31日,首颗试验卫星顺利发射。到目前为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

  未来争锋慰先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肩负国防科研重任的陈芳允四处奔走,为国防现代化呕心沥血。当年,陈芳允虽年已古稀,却参与我国新型对空雷达的研制。他还兼任了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并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职务。他精通英语,还自学了俄语、德语。

  虽然工作繁忙,但陈芳允对家乡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的经济建设、技术进步情况,并献计献策,他曾应邀担任在京黄岩同乡会的名誉会长。遗憾的是,陈芳允没能等到“北斗”织网成功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已于2000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值得陈芳允老人在九泉之下欣慰的是,按照他设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正稳步推进。第一步业已完成,并在交通运输、抗灾减灾等广泛应用;第二步是在现有基础上,今年将再发射6颗组网卫星,进一步扩大系统服务区域和服务性能,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前,将研制发射30余颗北斗导航卫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届时,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实力的大幅提升。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