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目前,利用人造卫星十多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图像资料。省地质调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5年开始,该院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计划安排,承担了“长江流域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 6年来,我省遥感地质专家依托航天遥感高新技术,开展了长江流域地貌、第四纪地质、河湖湿地、荒漠化、城市扩展等专题因子调查与监测,完成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的遥感综合解译,编制了系列解译成果图件,对长江流域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水患问题提出了多项治理意见和建议。
长江中下游在历史上一直是洪灾频繁的区域,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洪涝、旱情仍时有发生。“从现实情况看,一两个类似三峡式的巨型水利工程,不可能让整个长江流域高枕无忧。”省地质调查院遥感地质专家、项目负责陈有明介绍,依据遥感技术首次发现的“湖北嘉鱼阳新段”背斜槽谷地貌是个天然的大分洪道选线,一旦将此线路贯通,不仅可以将该区域长江正常水道缩短近一半航程,还可以大大减轻长江流域的防洪压力。 “依丘穿岗,多刻槽、慎筑墙,搬迁不移民,国土整治、生态农业相依托,灌溉、航运、旅游观光综合考量的大分洪道构想,非常具有创新性。 ”全国农业问题著名专家陆子修表示,大分洪道建设既不提升现有堤防工程的标准,又能从根本上应对异常洪水,值得进一步开展深入的遥感地质调查与研究。(桂运安)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