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
陈述彭,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2)、国家计委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age]
陈永龄 (1910.11.8-2004.8.15),大地测量学专家。北京人。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age]
方 俊 (1904.10.26-1998.5.5),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江苏武进人。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30年代初,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撰写的《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是中国这方面的唯一专著。还撰写了《地图投影学》和《固体潮》等专著。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age]
王之卓 (1909.12.16-2002.5.18),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河北丰润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40年代发表了《航测垂直摄影光束仿射性变换》,对当时立体测图技术有重要价值。50年代,针对外国专家的山区相对定向公式不足之处,提出了精度更高的公式。从理论上对航测成图方法和空中三角测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推演出各种方法的精度估算公式,为生产提供了理论根据。60年代初,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理论与方案。80年代,指导完成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数字化测图系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age]
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age]
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江苏镇江丹徒人,生于江苏泰县。武汉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80年代,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1982年,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问题”。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一一“汉莎航空测量奖”。90年代,主要从事以遥感(贴)、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多媒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瑞风可视电话系列产品和立得三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8部:培养硕士生50多名、博士生60多名。其成果有十余项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1SPRS)第111委员会主席(1988年一1992年)和第Ⅵ委员会主席(1992年一1996年)。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age]
许厚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安徽歙县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献。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age]
徐冠华,资源遥感学家。上海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研究方面,发展了边界决策、训练样地分析、图象分类、图斑综合、生物量估测等的理论和技术,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遥感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发展了遥感综合调查和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领导编制了第一部再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系列制图技术规程,在分类系统、制图比例尺、技术流程、专题图种类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领导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课题在空间遥感应用规模、技术难度和时间要求上均取得突破。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age]
童庆禧,遥感学家。湖北武汉人。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研究的专家之一。早年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在我国首先提出关于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问题,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在岩石矿物识别、信息提取和蚀变带制图方面取得突破。根据植被光谱特征研究发展的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匹配模型等为高光谱遥感这一科技前沿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age]
高 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教授。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在明、清地图史和世界近代基础测绘史领域的研究亦有建树。70年代后大力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系统的开发,并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方法引进地图学,在地图设计专家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和认知地图学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90年代初将虚拟现实(VR)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信真,取得重要成果,并提出:在地学领域利用虚拟技术构成适人化的多维地理信息空间,将是下一世纪地图学在“地球数字化”的趋势中的新任务;地图从传统上作为现实世界的静态模型发展为对现实世界的动态模拟的进展,必将促进数字化时代地图学、测绘学在技术在理论上的深化。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age]
李小文,遥感、地理学家。 生于四川自贡,原籍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age]
叶嘉安,地理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家。生于香港。197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地理及地质系,1976年获泰国亚洲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78和1980年分别获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区域规划硕士及城市规划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研究学院院长、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和香港注册规划师。我国最早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专家之一。在国际上首先将案例推理系统与GIS相结合,该研究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规划和土地审批的效率。首次提出细胞自动机(CA)的城市规划模型,把环境因素、城市形态、城市密度等引进城市CA模型中,是国际上该领域学术论文最多的研究者之一。很早已进行城市就业与居住位置的空间分析,证明新城镇规划的“自供自给”的不可行性。是第一位分析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学者之一,提出土地产权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影响。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age]
杨元喜,大地测量学家。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7月生于江苏省姜堰市,籍贯江苏姜堰。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大地系大地测量专业,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大地测量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展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构建了双因子等价权模型,提出了抗差方差分量估计,发展了抗差贝叶斯估计和抗差拟合推估理论。发展了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该理论兼容了最小二乘平差、抗差平差、动态滤波、抗差滤波等。构建了四种自适应因子和相应的最优自适应因子。主持完成了“2000中国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坐标框架点精度分别达到3厘米和3分米,使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age]
工程院
刘先林 (1939.4.19-- )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30多年以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研制成功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他任课题组长完成的863-308项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A-DPS通过国家鉴定,销往全国并出口国外,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均已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航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age]
宁津生(1932.10.22--)大地测量学家。安徽省桐城县人。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从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80年代在我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我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他主持或参加了我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age]
刘经南(1943 .7.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家,出生于重庆市(湖南省长沙市人)。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协调成员、国际"GPS Solutions"杂志编委。刘经南教授解决了卫星定位技术工程应用中坐标转换模型选择与评价、削弱高程误差影响等理论与技术难题,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满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他主持开发的我国第一套商品化“GPS卫星定位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完成数百项科研工程项目;主持数十个大中城市控制网的设计、施工和数据处理,参与国家新一代空间大地网“国家高精度GPS网”的设计和实施持了数据处理工程;用他提出的“逆推法”科学地确立了全国板块运动趋势,该方法受到地学界一致推崇;提出了分布式广域GPS差分理论和方法,该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了“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的软件整体设计和实施,解决了关键技术,在98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age]
王家耀(1936.5.1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教授。从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主持国防型号项目等20余项,其中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地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方法》、《理论地图学》、《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等8部;主编并出版学术论文集《数字制图技术与数字地图生产》等2部;发表学术论文“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等80余篇;培养硕士34名、博士29名,指导博士后3名。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age]
张祖勋(1937.6.5 -)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8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张祖勋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理论研究、开发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出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使我国摄影测量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最近他提出了数字摄影测量的的两个基本关系:即解析关系与对应关系;多基线影象测绘、广义点摄影测量等理论;提出并实现新影象匹配算法。这些理论与算法解决了一些利用传统摄影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们必将推动数字摄影测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他已培养研究生五十余名,在读博士生10余名。撰写论文、著作一百余篇,被SCI、EI等检索的二十余篇。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理论基础扎实、勤于探索与创新。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age]
许其凤(1936.1.5 -)卫星导航定位专家,出生于天津市,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1966年),曾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教授。
60年代从事卫星大地测量,80年代开展GPS卫星导航与大地测量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之一。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1989)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对我国卫星导航和卫星大地测量的研究和工程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为专家组专家,参加了“全国GPS一级网”(1990)、“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7)、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增强系统”(1996)等大型工程项目。主持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定位定向(1987),为提高我国导弹武器机动作战能力提供了保障。
1997年提出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和主要技术途经、2001年参加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所提出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可减少投入、降低建设的技术风险,被采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小型人卫测向仪”),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