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News讯 12月9日下午,中科院传来消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这是继昨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当选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之后地信界的又一喜事。
曾经的Dolezal奖成就奖获得者
龚健雅院士,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工。担任 ISPRS “联邦式数据库与互操作”工作组组长(2000-2004), ISPRS“多源遥感数据处理与变化检测”工作组组长(2004-2008), 国家“十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专家,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专家组专家,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龚健雅院士,针对GIS核心理论问题,开创了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研究,提出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引起了国际较大反响,ISPRS前主席村井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于1996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首届Dolezal成就奖。
如今,当选中科院地学部院士,龚健雅更是对3sNews记者坦言,当选院士虽然是致高的荣誉,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他仍然是一个致力于科研的学者,并继续同他所热爱的地信息事业一同走下去。
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的实施者
郭华东院士,30年来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在雷达遥感信息机理研究方面,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发展了雷达极化理论,提出我国雷达卫星波段参数,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为采用和引用,在该领域“起到了导向作用”;在资源环境遥感方法研究方面,提出“弧形影像控矿”理论,建立“ 多源遥感找矿”模式,发现金矿遥感靶区并提交科研预测储量18.8吨,预测远景储量70吨;在环境灾害应急遥感中,发展快速信息获取与提取方法,为国家提供重要决策支持;在推动对地观测和数字地球建设方面,完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数字地球原型系统”研究、构建全球性数字地球学术平台,在国际上形成积极影响。
2004年,郭华东曾以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实施人之一,获得载人航天工程军队科技进步奖。他先后获国家和院、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先后被评为中科院、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建成院士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特别在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与维持、高程测定模式现代化、全球重力场建模、卫星重力、海洋卫星测高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该领域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和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解决了精密区域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实现了“GNSS+大地水准面”的现代高程测量三维一体化技术体系和作业新模式。开展了全球重力场模型、卫星重力及海洋卫星测高技术的研究,突破了地面重力数据与卫星重力数据最优联合及超大规模快速稳定解算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首个720阶WDM2001模型,并应邀参加了国际权威EGM96和EGM08全球重力场模型的测评工作。
今年46岁的李建成院士,是本次新当选院士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理信息发展的新飞跃
自8月、9月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公布增选候选人名单以来,本网一直在关注两院地信领域院士评审的相关情况。上月11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教授微博曝出地学部评审工作已结束时,本网综合各方渠道得到部份新增院士信息,并通过网站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各方反响热烈,大家纷纷对自2007年以来地信界再有学者入围感动鼓舞。此次地信界有三位学术领袖同时当选两院院士,如此集中入选,是自1991年以来,地信息领域不曾有的现象。多数业界人士认为,这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地信产业发展,对地信产业又一次令人振奋的激励,地信产业必将在是国家机构职能改革持续加大,国家地信十二五规划逐步落实,地理信息应用更加亲近民生的过程中迎来新的飞跃。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