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在东北地区湿地退化与恢复遥感分析与空间决策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遥感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
学科组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地形图数据,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的退化过程,并对湿地损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情势变化、农业开发活动和政策因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Int. J. Appl. Earth. Obs. 2011, 13, 477-486)。同时,对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退缩和破碎化的研究表明,过去50年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时段:1954—1986年和1987—2005年。这两个时段内湿地变化过程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前一时期湿地面积和斑块数损失速度较快,主要由于粮食生产压力下的农业开垦;后一时期湿地面积和斑块损失速度则明显变慢,一方面是因为可供开垦的沼泽湿地面积已有限,更重要的是因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Wetlands, 2011, 31, 945-954)。另外,通过集成使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水文数据和农田生产力数据,建立退耕还湿决策模型,确定了不同情景下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的优先区,为湿地恢复与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Environ. Manage. 2010, 46, 790-800)。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2009CB4211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41)的资助。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