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将于2011年11月23日在北京锡华商务酒店举行,3sNews作为独家门户支持对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
主持人李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今天下午首先请毛新博士讲一下中国数字城市比较研究。
毛新:
大家下午好,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各有各的特色。我们比较研究以后把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分为三个模式
第一是测绘领域数字城市建设、第二个是信息领域的数字城市建设。第三个是规划建设领域城市建设。
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思路。第一是标准方面首先是开展数字城管的一些工作,第二个是在政府层面开展相应的标准推广。
另外,首先在全国对数字城市一些网格化管理进行相应推广。第二是制订相应的标准体系以及在标准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推广,这是规划建设领域的数字城市建设。
工业与信息化领域数字城市建设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交通安全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刚才是横向给大家介绍了数字城市建设的模式。
纵向来说,一个数字城市的建设包括四个阶段。首先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部门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城市各部门各层级相互互联互通。最后是对公众提供一个数字城市综合应用。四个阶段也是齐头并进的,各有各的特点。
从数字城市建设流程来讲,首先是建立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这块我们测绘行业参与比较多,当我们有了城市的地理框架以后,我们能够给各部门提供相应的地理空间服务。这就是数字城市应用系统的建设。给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委办局建立数字应用系统。在这之上是我应用数字信息应用服务。包括远程教育、在线城市导游等等。然后借助一些物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向数字城市迈进。这是现有在国家数字城市建设方面一般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做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数字平台、信息交换与数据平台,第三是业务平台。建设方面可能有些城市是从顶向下建设,有些是从底向上建设个,根据城市不同的特点而建设。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发展水平处于四个阶段并存,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绩比较大,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比较缓慢、第二个特点是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个特点是全国信息发展不平衡,信息孤岛问题要解决,信息规模化不够,高水平不多。存在主要问题有四点:缺乏底层设计、信息难以共享、城市管理缺乏信息化、缺乏国家标准。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
一、基础支撑体系薄弱,不能满足数字城市快速发展需求,影响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缺少科学评价体系,数字城市环境不断变化,但是我们建设内容难以量化,缺少必要的考核标准和绩效评估机制,发展引导亟待加强。数字城市建设必将带有原有的管理体制改变,现有的体制难以适应现有的数字情况下的管理。
我们试图提出一套对数字评价指标体系,有狭义数字城市和广义数字城市定义,我们从这两个层面相应制订了标进行评价。包括几个原则,包括科学性、操作性、全面性、主导性。我们尽量兼顾这几个层面。
总体来说狭义数字城市是空间信息资源和资源库的建设。我们的指标设计的时候也是围绕着这样的城市的地理信息空间库来进行的。
在广义的数字城市层面,因为它是对整个城市全面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定义。所以也分三个层面,包括主题层个、指标层和领域层。每个领域层要对应具体指标,根据相应的法规对整个城市数字城市进行一个评价。指标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数字产业等都进行相应的量化。
对数字城市建设和运用管理流程我们也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一个城市要进行数字城市建设首先需要规划、咨询、申报、审批、建设、实施、验收、运维。每个城市都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
最后谈一点数字城市建设的几点意见:
1、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展目标与城市定位相结合,统筹协调城乡发展。
2、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前数字城市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这块不够,我们希望这块跟市场相结合,推动良好的发展模式。
3、整合城市信息资源。现有基础设施为基础形成设计模式。
这是我们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几点意见,谢谢各位专家的聆听。
(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确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