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越好越忙
“天气越好越忙,有时候一天8小时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因为天气好,采集到的信息也更加清晰。”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作业员李快说。昨天,记者跟随数据采集作业员一起外出,实地体验了他们的采集工作。
在作业车上,李快将摄像头固定在前方玻璃上,打开卫星信号收集仪器,并将摄像头与手提电脑连接,电脑上实时出现了摄像头沿途拍下的前方景象。在路标、道路入口、限速标志等信息出现,李快会迅速点击电脑现场采集作业平台上已有的数据信息,对比有没有错误的地方,一旦发现错误,则马上标记更正。从龙潭湖出发,一路从东四环绕到北四环,李快一直聚精会神地核对着路面信息。他介绍,“作业员最重要的就是操作快、反应灵活,因为采集过程是在车上,发现信息有出入时,往往是一下子就过去了,必须在这一瞬间把信息记录下来。”
在北京,像李快这样的作业员有20多名。他们每天都在用车丈量着城市的道路,用摄像头记录着城市的每一个变化。(唐琼)
揭开测绘工作不为人知的一面
也许你对穿着橘色制服、扛着专业仪器的测绘人员进行现场勘测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但这些测绘人员是如何开展工作?勘测的对象和测量结果将如何得到应用?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日前,记者在“走基层看测绘”活动中,跟随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去到玉渊潭公园西湖水利普查工程现场、怀柔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对外联络线施工现场和通州东郊沉降监测现场,揭开测绘工作不为人知的一面。
11月中旬的北京已经开始透着丝丝寒意,三位测绘队员划着装有声纳测深仪、GDP卫星导航和笔记本电脑等测绘器材的一艘简易小船在封湖之后的玉渊潭西湖上面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而这仅仅是全国首次水利普查北京地区数百个水利测量中的其中一个项目。除了湖泊,测绘队员还要对北京其他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机井等数百个水利设施进行勘测。
项目负责人张劲松表示,由于采用了高技术设备,以往要大半个月才能完成的一个湖泊的水利普查现在只要20个小时,效率已经是大大得到了提高。勘测的湖泊水下地形、库容、水深、边线等数据将应用于水利、气候等多个方面。
在怀柔,另外一队测绘队员正在对连接京承高速和雁栖湖生态示范区的联络线工程进行后续的勘测,一位队员介绍,他们的工作成果主要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市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对于一些地下管线的性质、位置和距离,队员要通过检查井下到地下进行检查测量。
记者发现,接触的大部分测绘工作人员都因为常年在户外饱受风吹日晒而皮肤晒得黝黑,双手由于操作仪器、扛设备等工作而粗糙遒劲,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来自全国各个院校的测绘工程等专业,有的甚至是名校硕士。一位工程师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总结了测绘人的特点:“要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一双强健的腿和一个草包的肚子。”(张慧敏)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