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在雪山戈壁上测天量地的无名英雄

1:5万更新工程背后的故事之《在雪山戈壁上测天量地的无名英雄》——作者:樊莉;单位:四川测绘局第三测绘工程院。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他们却把无数个名字绘在了中国的地图上!

  当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标识、每一种符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有谁知道,就在这方寸之中、毫厘之间,凝聚着多少经年累月的辛苦征程,隐藏着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正在苍茫的戈壁和荒凉的大漠上,从事着这样一种单调却又复杂、平凡却又伟大的工作,他们人人身怀绝技,从天上到地下,从雪山到峡谷,火眼金睛,无孔不入;他们个个胸怀赤诚,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劳心劳力,无怨无悔。于是,人们称他们是“高原野马”、“沙漠之狐”。

  当一台测绘仪器又一次架在了此前无人到达的山巅时,我要告诉你:他们正是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的测绘人,他们正在进行的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一五”重大项目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新疆地区更新任务。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及四川测绘局的安排,2006年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承担了新疆地区1∶5万 DLG更新任务共342幅,其中66幅无DOM数据,需外业施测像控点。由于1∶5万像片控制测量所在测区跨越天山山脉的支脉,高差起伏较大,山石风化严重,特别是最西边国境线附近的一排点和西部无图区接边,终年集雪,无路通行,海拔4000米左右;而北边、东边戈壁、沙漠密布,判读参照物稀少,每个点都要从十几公里外判读到目标位置,到目标位置全靠人背马驮,像控点判读困难,施测十分困难;中部沿湖边布点多,加之整个测区航摄资料东西南北交错飞行,以及航摄比例尺过大,经资料分析后共布设19个区域网之多,实际施测像控点534个,施测工作量很大。面临如此困难的作业条件,我们的测绘人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他们是怎样有序地开展工作的?其间又有哪些为我们所不知的故事呢?

  中枢的作用——指挥部的故事

  2006年6月12日,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三院指挥部指挥长张云,在新疆建设兵团123团团场驻地主持召开测图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副指挥长、院副总工申学林、一分院长李革、三分院长何昌清等。

  这次会议主要听取了新疆项目部的工作汇报;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总体实施计划。针对大面积的1∶5万数据更新,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又是采用全新的技术和作业手段,指挥部工作会议,作了认真的研究,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指挥长张云,带领院基础测绘部负责人、一、三分院负责人亲临东、西两片最困难地带作深入调查研究,为制定详细、周密、安全、后勤有保障的实施计划作准备。二是统一组织,统一调配院在新疆的一切资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各个击破难点,做到人员、设备、车辆资源整合,合理、科学利用好现有资源。三是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来抓,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适时、紧张、周密的组织策划工作是保障像控顺利实施的关键。从5月到11月指挥部大大小小召开了二十余次工作会议,根据新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技术难题,指挥部研究出了数十种不同的对策,为测绘一线的高效作业提供了核心有力的指导。

  每一次地图的闪光——测绘人的故事

  大峡谷——与鬼门关擦肩而过

  伊宁县的喀拉亚尕奇乡到精河县的沙山子乡有一条山路贯通,中间要翻过天山山脉,这条路对做像控十分重要;可就连当地的司机也没有全程走通过,然而我们的控制点就要做在这条路上。

  5月20日早上9点草草的吃完早餐李建勇一组就向吐拉苏(夏牧场)进发了。海拔在不停的升高,车子轧过山上未化的积雪,温度不断在降低,山路崎岖多弯,上、下坡的水平角达到45度,路面不平,有的路面左右倾斜达30度,坐在后排座上李建勇来回的转移重心,那边高就往那边移动以防翻车。安全抵达吐拉苏时,已是下午2:00,只是喝少许开水就下山了。到精河县的沙山子乡还需穿过一条大峡谷才能绕过去。山路越来越崎岖,越来越窄,并且由于是下山,路上到处是雪山融水冲成的一条条沟壑,乱石遍布。海拔在降低,李建勇觉得耳朵像是被什么封住了,一阵阵的发蒙。突然,车轮打滑,车身仿佛失去了控制,一下子向下滑行了七、八米,坐在车里的组员吓出了一身冷汗,惊险还在继续,车刚开过去,身后的石板“夸夸”几声竟然断裂了,大量的碎石块随着泥石流轰隆隆的滚落到山脚下,看得人胆战心惊。

  一路惊险的来到峡谷底,此时他们才发现一直沿着的那条依稀可见的路,早已被水漫过了。原来的路基被雪水冲毁一半,本来就窄的路剩下的不足一米,车技娴熟的胡司机右打着方向盘,使前左轮一点一点的往下沉,最后落一尺深的水里,右轮在岸上勉强前行。车子下水的那一刻李建勇心就提起来了,水沟深浅不一,水下石头遍布,即使岸上也是不平,越野车每动一下就有翻车的可能,手机没有信号,一旦出事连求救的人都找不到。又是我们的胡师傅凭着娴熟技能和多年的经验沉着冷静的从鬼门关再次走过。司机师傅都说开十几年的车,还没有碰到过这么惊险的路。

  攻占雪山

  距哈萨克斯坦十几公里有一个温泉县,虽然平均海拔只有2000多米,但高差达4000米以上,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山上终年积雪,没有可通行的道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这天正好是八一建军节。我们的控制组要兵分三路向雪山挺进。陡峭的山崖、裸露的风化石很难行走,一不小心很可能同石头滚下山来,仪毁人亡。张健、秦玉贵、郭军三人一组经过了三小时连走带爬的艰辛跋涉,终于到达了第一个控制点。

  山上还覆盖着皑皑白雪,一阵风过,寒气袭人。他们三人还没有来得及擦干脸上的汗水,抖一抖全身湿透的衣襟,已经开始了判图。他们娴熟地操纵着手上的仪器,刺点、GPS观测、检查,一切工作都是那样娴熟、有序。

  忽然间,一阵强烈的寒风席卷而来,天顿时变暗了脸。“不好”,有高原经验的秦玉贵大喊一声,“快,大雨来啦,不要讲话,保护仪器”。话刚说完,雷鸣闪电,豆大的雨点顷刻间就劈头盖脸地打了下来。张健第一个反应就是必须保护好仪器,立即对仪器进行了防雨措施。郭军马上穿上雨衣,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风雨,以免仪器不被吹跑淋坏。狂风狠命地呼啸着,刮着,似乎一定要把他们吹到悬崖底下。三人围着仪器紧紧抱在一起,任凭风吹雨打,他们硬是挺住了,一个小时过后,三人被淋了个落汤鸡。

  第二个像控点在河对面。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只有化雪时才有雪水,河面较宽,水上没有桥,周围没有能绕行的路。为了赶时间,三人毫不犹豫脱下鞋,冲向了河床。刺骨的雪水如针扎一般从脚底钻向心底,冻得三个人牙齿蹦蹦地叫,不听使唤,河里坚硬且滑的石头,稍不留意就可能滑倒,后果不堪设想。张健不断地给大家打气:再冻再苦也必须过,必须过……,雄起、雄起、雄起(四川方言,加油的意思)……过几分钟后,终于安全到达对面了。也许是腿脚太痛、太冻了,他们来不及洗掉脚上的沙粒,力马上了鞋……。

  虎穴也要闯一闯

  做控制测量常常遇到像片与实地不符的情况,所以本来按照像片在室内做好施测计划后,到实地后却完全改变了。

  邓秀明小组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头天晚上接到控制像片后,连夜分析,认为像片上的路非常明显,三个控制点点点通车,做完时间还会很早。可是当他们到实地后,发现进入山里的路面岩石狼牙交错,错综复杂,荆棘满地。问当地老百姓得知,此路根本不通车,就是摩托车也进不去,像片上的路只是一条牲口来回走出的路,还有熊、狼出没,时有伤及牛羊的事件发生。

  怎么办?绕行要多翻好几座山,时间不允许;租马,正值农忙收割小麦,根本租不到马。小组两人一咬牙,最终做出决定——虎穴也要闯一闯。

  组员们分别背上仪器和食物、水,带上车上的铁锹作防身武器,留下司机胡师傅在山脚下等候接应,安排妥当后,就顺着峡谷往上游走。河沟中没有路,小组沿着洪水冲出的干石滩艰难步行,泥沙中还能看到野兽的蹄印。手机已经没有信号,虽然知道野兽多半是昼伏夜出,白天少出来,但毕竟是在野兽的地盘上“手无缚鸡之力”地经过,两人心里还是绷紧了弦。一路上为了缓和紧张气氛,他们互相打着趣儿,开一开小玩笑。突然,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进入了两人的视线,谈笑顿停了下来,只是煞白了脸,瞪大了铜铃般的眼睛直钩构地往前看,片刻的寂静让气氛顿时变得恐怖异常。

  那是什么?邓秀明心里打着鼓,陈天明抓紧了带的铁锹。都在琢磨着,是什么怪兽那么大?难道匍匐在那里一直监视着这几个此刻生龙活虎的美餐?

  两人静静地看了一会,发现那东西一动也不动,胆大的邓秀明要喝了几声,竟然没有反应。于是他们壮着胆子走到跟前,仔细看,才知是刚被什么动物咬死的骆驼。周围到处是被它鲜血染过的石头,斑斑点点,背上的驼峰也只剩下一个,旁边是一个黑红的肉洞,腹部被掏一空,肠、肚等内脏遍地都是,后腿只剩下一条了,被撕咬后的惨景,目不忍睹,让人看了发呕。邓秀明想到电视中动物世界里放的狮子、狼等食肉动物猎杀食物时的情景,头皮不禁一阵阵的发麻,也不知是热出来的还是吓出来的,额头上滴下一滴汗,足足傻呆了两分钟后一声鸟鸣才把他惊醒。两人不敢再多想要是这场遭遇不适落在那骆驼的身上会是什么后果,直想着赶快完成这个像控点,搭上胡司机那辆安神的车,就算心静了。硬着头皮往前走,两人互相鼓着气“单个狼怕人”、“白天野兽少出来”……

  河沟中乱石遍布,路面也极其不平,石块多棱角,走在上面脚底被扎的生疼。由于河道落差大,弯多水急,两边的山又高又陡,因此他们随时都要脱掉鞋袜过河,河水冰凉又流速极快,水面下的石头光滑无比,随时都有滑倒的可能。在原始森林里穿行,视线不开阔无法判断地形,只有一直沿着河沟往前走。按捺住对前有熊当到,后有狼追击的畏惧,两人快速前进,任凭河沟中荆棘和密灌,将满身挂出一道道血沟,烈日当空照,伤口发痛,喉咙冒烟,二人仍然一鼓作气,历经近十个小时从谷底爬到山顶,做好了这一个艰难的像控点。

  回到住地时,已快晚上11点了,虽然一路惊吓,一路压抑,一路饥渴,一路劳累,但拿下这个点,邓秀明一组组员此刻已备感幸运和满足……

  挑灯夜战技术攻关

  6月初,基础测绘部应用技术开发能手应国伟服从被安排到新疆测区,他在接到通知的第2天,仅回家简单准备了行李就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经过54小时的漫长征程,6月10日他刚到分院,不顾长途乘车的疲惫,便一心扑到小组,解决业务中的难点、疑点。他走到那里,作业同志就问到那里,而他总是百问不厌,耐心讲解,毫不保留的把技术传授给大家。一天晚上,同寝的小张发现深夜2点多应国伟还没有就寝,后来才知道他在微机房工作,为调试QUICKMAP(GIS平台小比例版)软件程序,已奋战了3个通宵。应国伟编制开发的这套软件程序,现已按期投入了生产作业。该软件的应用,使内外业成图一体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航测中的调绘、清绘、成图以及作业过程中的质检方法都发生了一场新的变革,极大地减少作业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成图精度和成图质量,为三院完成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带来了勃勃生机。

  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像控组全体精英们用脚丈量山的高度、路的漫长。无论戈壁荒漠,还是高山沼泽,都有他们伟岸的身影,他们时刻牢记“爱祖国、爱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涌现出了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副分院长李显华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巍峨的雪山,忍住强烈的高原反应,组织观测、记录;李声荣、何学明深入作业腹地,没有住所,露宿荒野;沙漠地区,死亡之海,五十度的高温与烈日的烘烤下,崔兆岩和小组成员们还在寻找像控点;组长秦玉贵勇挑重担,总是把最困难的工作留给自己,把简单的任务让给其他人;为了攀登四五千米高的山地,经验丰富的 争着背扛仪器和干粮,登上山顶,又克服头痛胸闷呕吐等强烈的高原反应,加紧工作……

  为了完成好这项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国家任务,我们的英雄测绘人不畏烈日炎炎,不惧道路艰险,不畏一次次生命的考验,深入不毛之地,把仪器架在一个个无人到达的山巅。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再苦再累他们把酒言欢,再惊再险他们如走泥丸,他们的名字让巍峨的群山汗颜,让苍茫的戈壁增色!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再一次翻开中国地图,看见祖国西部那个醒目的名字“新疆”的时候,你可曾想起,有一群人,他们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测绘人”。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苦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