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预计9月出台 规模或超5000亿

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稿,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工信部科技司有关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正进入专家论证阶段,预计9月份召开部长办公会,最快将于当月出台。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或9月出台产业规模或超5000亿

  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稿,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工信部科技司有关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正进入专家论证阶段,预计9月份召开部长办公会,最快将于当月出台。

  伴随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信部还起草了我国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目前已上报国务院。此外,无锡传感网示范区规划也已上报国务院。

  产业规模或超5000亿元

  目前,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有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形成万亿规模,不过目前这一论断尚存争议。”据知情人士透露,根据早期编写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将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传感器100亿元,系统和试验检测700亿元,芯片、中间件和集成模块及设备产业600亿元,工程实施、服务开发系统和运维600亿元。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的规模,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据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组成员单位之一。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上述人士介绍,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将锁定十大物联网应用重点领域,分别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到10个示范城市。据悉,无锡传感网示范区规划现已上报国务院。

  据了解,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还将对上述十个领域给出针对性的专项规划。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课题组成员张宏科公开表示,智能交通细分专项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通过智能芯片和称重传感器监测轨道交通、航运交通和公路交通的实时运行情况,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对交通工具的速度、故障、位置以及整体交通拥堵情况进行检测,并针对不同情况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据悉,目前智能交通每年以超过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有关专家预计,到2015年仅交通运输管理就将达400亿元。

  多渠道资金扶持

  日前,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已下发,近百家物联网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这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以来,国家首次设立的专项基金。该物联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大项目。

  据了解,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贯穿于“十二五”期间,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申报工作已在今年5月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最终工信部筛选出近1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了首批专项基金。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本地区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

  另外,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将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扶持机制,并表示将完善物联网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银行和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物联网发展应全国统筹

  当普通民众还在纠结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时,许多地方政府已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一次论坛上透露,全国90%以上的省份已把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目前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根据各地公布的公开数据,到2015年,广州、重庆、浙江、江苏等地预测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将分别达10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和4000亿元。福建省则提出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300亿元;重庆也准备设立物联网产业基地,希望在两年后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按照上述几个省市预计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到2015年仅上市省市的产业规模就达8000亿元。

  事实上,对于物联网真正能达到的产业规模,业内尚存分歧。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方之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则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才可能超过1万亿元。

  据重庆市经信委经济信息化处易小献介绍,重庆市在获批成立物联网基地之后,将通过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进大批物联网相关项目。这一运作的思路与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类似。

  而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却难以支撑遍地开花的物联网产业基地。据了解,即便目前发展相对完善的感知层领域,国内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同时,以核心的芯片技术、芯片封装设备为代表的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以及服务尚在起步。

  因而,业内人士将地方的物联网热情视为GDP的冲动。为拉动投资,地方政府上马物联网基地的时候,没有长远规划和清晰定位,盲目投资引进国外系统和设备,兴建大量配套设施。因为缺乏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资源共享不足,从而出现项目研究成本过高、基地资源利用率过低、大量项目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该规划在描绘物联网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将阐明物联网的发展思路,对于“过热”的地方物联网投资而言,似乎需要仔细研读。对于该规划的落实,业内人士也希望,应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解决各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分割问题,改变目前无序状态,使得物联网产业真正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

  通信设备行业:明确物联网应用关注相关子行业

  我国物联网应用方向明确,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在精细农牧业、工业智能生产、交通物流、电网、金融、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等领域。我们认为将加速相关物联网在相关行业的应用,重点关注相关的子行业。精细农牧业的安全溯源(条形码、二维码及RFID设备及系统集成商)和安全、信息采集等(温度等传感器);交通物流(RFID和GPS等应用);电网(智能电网、用电数据采集网络设备及系统集成商);金融(EMV迁移和移动支付设备及系统集成商);医疗卫生(诊断智能化、医疗的信息化等设备及系统集成商);公共管理(政府的信息化、国家的监控网络、智能交通等)。

  我国物联网重点应用方向甫定

  政府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物联网应用向服务转型是政府未来5年的重要工作方针,重点发展领域在精细农牧业、工业智能生产、交通物流、电网、金融、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等领域。十二五期间节能管理是物联网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方向。目前在节能管理方面政府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特别是智能电网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用两万亿建设智能电网。

  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在精细农牧业、工业智能生产、交通物流、电网、金融、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等领域。我们认为将加速相关物联网在相关行业的应用,重点关注相关子行业,精细农牧业的安全溯源(条形码、二维码及RFID设备及系统集成商)和安全、信息采集等(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交通物流(RFID和GPS等应用设备及系统集成商);电网(智能电网、用电数据采集网络设备及系统集成商);金融(EMV迁移和移动支付设备及系统集成商);医疗卫生(诊断智能化、医疗的信息化等设备及系统集成商);公共管理(政府的信息化、国家的监控网络、智能交通等)。

  物联网行业:扶持政策正在落实关注4龙头股

  投资要点:

  《中国证券报》报道,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申报工作已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

  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并且逐步落到实处。2010年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物联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物联网研发应用”。财政部4月份出台了《物联网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希望通过专项基金引导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支持。6月份财政部修订《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了为服务外包、物联网企业提供场所服务的贴息。

  与物联网相关的上市公司将会受益专项资金支持。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企业申报物联网专项基金通过后将会获得一定额度专项资金支持,这样可以解决部分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但考虑到申报企业数量较大,最终获得通过企业可能也不少,预计单个企业获得金额不会太高,因此对公司业绩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物联网潜在市场巨大,但短期内仍以少数行业或领域示范应用为主。物联网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只在物流、交通、畜牧业、资产管理等少数领域得到试点应用。未来只要在部分领域如物流、交通等得到充分应用,市场规模相当大。但目前物联网还存在缺乏行业标准、成本高、应用模式不成熟等问题,未来两三年仍是物联网应用推广阶段,通过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带动物联网技术进步和探索应用模式,可能的重点推广领域是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政府主导的领域。

  物联网越来越受重视,未来相关扶持政策还将不断出台,因此物联网概念将会阶段性受到市场资金追捧,存在交易性机会。物联网概念公司很多,但考虑大多公司并不能实质性受益于相关政策,建议重点关注物联网相关龙头企业远望谷(002161)、新大陆(000997)、同方股份(600100)、航天信息(600271)等。

  物流概念股一览

  远望谷(002161)

  厦门信达(000701)

  新大陆(000997)

  同方股份(600100)

  航天信息(600271)

  中国联通(600050)

  上海贝岭(600171)

  浙大网新(600797)

  三维通信(002115)

  北斗星通(002151)

  东信和平(002017)

  中国联通:7月户环比微增买入评级

  事项:

  中国联通7月用户数据公布:净增3G用户187.4万户(环比+1.9万、同比+93.3万),3G用户达到2394.5万户;净增2G用户25万户(环比-16.5万、同比一37.6万),2G用户达到15766万户;净增宽带用万户67万户(环比一38.9万、同比-9.0万),宽带用户达到5299万户;净增固话用户-49万户(环比多流失10.4万、同比多流失17.4万),固话用户达到9497万户。

  点评:

  用户数略低于预期,但用户重回上升趋势确立

  7月用户增长较慢的几个原因:

  1)iPhone的冲击因素还在,一是部分iPhone新增用户分流至中移动,二是部分用户在等待iPhone5;

  2)千元智能机主力品种尚单一,除中兴V880外的机型尚需进一步发力;

  3)季节因素:从全年看7月用户增长属于较低的月份,主要是暑期造成学生用户增长的波动。

  另一方面,联通3G用户月净增量重回上升轨道,联通3G净增用户因iPhone补贴策略调整以及销售渠道放开的影响曾出现4、5月份净增用户的连续下滑,6月以来在联通区域渠道合作进一步打开,以及千元智能机的推动下,3G净增用户量止住下滑态势,6、7月处于连续上升状态。

  期待策略完善推动用户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

  联通不缺网络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我们认为联通在相关发展策略上的进一步完善有望推动其进入用户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一是智能终端策略。公司在7月中旬的WCDMA产业链峰会上宣布下半年将密集推出15款战略终端,品牌涵盖索尼爱立信、三星、酷派、摩托罗拉、LG、HTC和华为等众多主流厂商,意味着公司产品多元化布局已经完成,利于用户放量增长。

  二是用户发展策略。我们认为公司在用户发展策略上应更为积极:1)加大对中高端机型的补贴广度和力度,目前3G发展尚处于启动阶段,运营商必须推动产业发展,补贴是必要的;2)推动预付费用户的发展,原因在于预付费是当前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的主力群体,推进适合主力群体消费方式的用户发展策略是必要的。

  三是渠道策略。公司7月进一步扩大了在区域连锁渠道商层面的合作,其对联通用户增长的积极效果预期在三季度后期可以显现。另外,公司需要设计更为合理的公司、渠道商、分销商之间的利益分配,鼓励底层销售对合约用户的发展。

  维持对公司高成长潜力的判断

  我们认为联通基本面拐点向上的态势未变,其背后支撑的关键因素未变。其一,行业从语音向数据转型的方向未变.且在加速,WCDMA及其后续演进技术是现实解决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的最佳方案;二是公司所处的WCDMA产业链、尤其是终端,继续处于绝对领先的优势地位;三是根据我们调研,公司在3G终端市场上的实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此外,我们认为随着联通对非iPhone智能终端关注度的增强,联通的终端优势将得到全面发挥,并有效激励社会渠道转向联通,预计其用户发展速度下半年将再次跃升。

  风险因素

  公司措施不当延缓公司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对手获取明星终端造成短期冲击;资本开支不足导致网络质量下降;行业竞争加剧或互联网冲击导致行业利润率下降等风险。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我们认为支撑公司基本面拐点向上的关键因素未变,且公司对非iPhone智能终端的重视将全面发挥其终端优势,并有效激发社会渠道积极性,带动用户增长提速。公司当前估值具有高吸引力,2011年PB仅为1.3x,且3G网络资产价值仅是初步发挥,2012年PE有望快速下降至15x,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航天信息:上半年业绩超过预期买入评级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长30.17%、30.60%。业绩超过预期,渠道销售和税控收款机增速超过50%,防伪税控系统增长也超过10%。

  我们看好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增长潜力,主要基于三个理由:(1)公司覆盖全国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对于传统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之外的渠道销售、软件和系统集成等业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2)增值税降标之后仍有扩围,防伪税控系统潜力巨大。(3)RFID等新兴产业有望成为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上调公司2011年~2013年每股盈利预测至1.28元、1.56元、1.91元,维持“买入”评级,12个月目标价36.8元。风险提示:2011年至2012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降标对公司防伪税控系统新增用户数量影响低于预期风险;增值税改革推进速度低于预期风险。

  远望谷:行业前景广阔维持维持增持评级

  事件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有媒体报道称公司为高铁概念股票,并认为公司将可能受到此次事故影响。公司于今日发布澄清公告,强调公司未涉及相关业务,事故对公司经营没有实质不利影响。

  点评

  公司铁路业务与事故无关,不会受到影响。第一、公司产品主要是用于铁路货车车辆身份识别,相当于读取车辆“身份证”。公司产品不涉及车辆控制,并且未在动车和高铁领域应用,因此与事故无关。第二、公司铁路业务主要集中于货车领域,以及小部分普客等领域。该领域的运营与投资未来不会受到动车追尾事故及高铁时间的实质不利影响。

  错杀带来买入机会。受动车追尾事故的“牵连”,昨天公司股价有较大幅度的回调,我们认为这个“错杀”的回调带来买入良机。第一、正如我们之前报告中所指出,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成本的逐渐下降,RFID行业步入成长期,应用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在诸如酒类、烟草、物食品安全、教育、零售等领域的应用推进速度不断加快。第二、外延式扩张、募投项目实施将支撑公司未来三年的高速成长,亦将保证公司业绩的逐步释放。第三、大股东完成减持,并承诺未来6个月不再减持,靴子落地。第四、尽管横向比较,公司估值相对板块有一定溢价,但是纵向看,公司估值水平已回归至历史底部区域(金融危机期间除外),构成较高的安全边际。

  此外,物联网应用推动的广阔应用空间,亦将带给公司很高的估值弹性。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认为传统业务良好的内生成长以及外延式拓展将会驱动公司高速增长,我们维持2011-2013年盈利预测,对应EPS分别为0.49、0.74和1.05,PE分别为43.5、28.4和20.1。基于行业的广阔前景和公司的快速成长,继续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收购进程的不确定性和整合的风险;市场整体估值中枢下降。

  北斗星通:新增业务开始贡献盈利维持推荐评级

  公司公布中期业绩:营业收入2.03亿、增长39.2%,营业利润2309万、增长19.8%,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1958万、增长11.3%,归属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752万、增长2.2%,全面摊薄每股收益0.13元。中期不进行利润分配。

  合并报表及海洋渔业对收入增长贡献最大,营业和管理费用增加较多。

  上半年收入增幅较快,其中:测绘及高精度行业实现收入6529万、同比增长69.5%,主要是去年开拓的光电导航业务新增加了1805万的收入;海洋渔业实现收入2319万、同比增长108%,主要是去年底与海南签订的7815万的合同开始陆续确认收入;国防行业收入3446万,同比减少20.4%;此外新并报表的汽车电子业务实现了4802万的收入。

  虽然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6.8%提高到今年的38%,但营业费用增加了1014万、增幅100%,管理费用也增加了994万、增幅50.8%。

  此外,公司期间确认的营业外收入和少数股东损益均有大幅增加。

  未来传统业务有望稳健发展、自主芯片最值得期待。公司传统业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高精度板卡、远洋渔业和国防领域的北斗业务;其中高精度板卡市场前景仍很乐观,但面临着天宝等国际厂商的竞争压力;海洋渔业已经成长为北斗民用领域最大的应用行业,未来仍有2-3倍的增长空间,公司在这一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基带芯片作为核心部件直接决定了北斗用户终端的成本、性能和产业化水平,公司率先研发出多模多频高性能基带芯片,未来有机会实现进口替代。

  系列并购打造出相关多元化业务框架。近年公司耗资1.33亿在光电导航、汽车电子、惯性导航、气象、汽车物联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新设投资和股权收购,这些业务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

  募投项目和股权激励强化公司竞争和成长基础。公司非公开增发募资2.8亿元,投资海洋渔业、高性能模块与终端、大众SoC芯片、导航产业基地这四大项目,这些项目预计2012年底相继投入运营。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占公司股本总额的5.472%,并已完成了首次授予和行权。

  维持“推荐”评级,暂不设定目标价格。我们预测公司2011-2013年净利润分别为6569万、7753万和9361万,年均增长31.4%,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分别为0.44、0.51和0.62元。维持“推荐”评级,暂不设定目标价格,建议关注公司长期投资价值、并积极把握主题投资机会。

  浙大网新:智慧城市+智慧服务两翼发展审慎推荐评级

  投资建议:

  战略转型带动高价值业务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智慧城市”中长期潜力无限;

  “外包服务”借势中国IT软件和外包行业“黄金十年”,引领IT服务规模快速扩张;

  股权激励出台,释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中短期催化剂;

  具有利润改善空间,股票随利润率提升更具吸引力;

  减少或剥离硬件分销业务,集中火力发展IT服务业务;

  对日业务没有受到海啸地震影响,反而带来更多商机。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浙大网新(600797)2011年和2012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20元和0.17元,同比上涨为133%和-14.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2011年和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10元和0.11元,同比上涨为554%和8.6%。

  估值与建议:

  目前浙大网新股价市盈率相当于2011年每股收益的35倍,估值相对合理,考虑到公司正在进行业务的转型,未来IT服务业务将会给公司带来质量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好的回报率,我们给予公司“审慎推荐”评级。

  风险:

  人力资源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海外竞争力造成压力。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