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林院士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摄影测量与遥感仪器的研究,创造出很多优质的国产测绘仪器品牌,彻底扭转了我国航空测量仪器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出口多个国家,为我国航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近期采访了刘先林院士,请他和大家一起分享近十年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他创造的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为航空测量业内平面加密开创了新途径,省去了布设大量的外业控制点,成为国家航空测量规范中第一个中国人创立的方法;编制的空中三角测量程序,第一次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我国测绘生产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这一程序从1967年至1978年运行了12年,为国家生产了上千幅地图。他研制出的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3解析测图仪,摆脱了我国解析测图仪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还批量出口国际,创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每年为国家节省外汇上百万元。2010年他研制的SWDC-4数字航空摄影仪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该相机的研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并填补了我国在数字航空摄影方面的空白。
Q :几十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请您谈谈每一项成果是如何推动中国测绘事业发展的?
刘先林:长期以来国内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采用基于胶片的航空摄影仪,这种摄影方法成本高,对天气条件要求苛刻,有的地方一年也没有几天理想的天气,而且不能当场看出航摄效果,在数据处理效率等方面也有欠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地表变化很快,像城市的扩张、道路的新建,几个月不进行一次航拍,数据就会落后。因此,当前急需快速、实时地提供地表的空间信息,这是我们测绘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个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肯定是重大的技术进步,也会引发整个测绘行业的一次变革。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使用的航空数码相机可直接、快速地获取影像并记录在硬盘上,这是我国测绘生产急需的设备。为此,2003年我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航空数码相机的研制,并且在2005年底,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08年5-6月,我带头研制的SWDC-4数码航测仪飞赴四川汶川震区,发回大量清晰图片,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党中央、国务院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SWDC-4数字航空摄影仪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专家一致认定该相机的研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并且填补了我国在数字航空摄影方面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2009年底,我带头又着手研制了四拼小相机SWDC135。2010年,成功研制了五头数字航空摄影仪,该摄影仪未来有可能成为我们城市三维建筑最有效的手段,速度快,加上立面、纹理的补充,很可能是最快捷的方式。这些发明创造对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Q:我国首台数码航空摄影相机是由您研制成功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请您谈谈什么是航空数码摄影?与国际相比国产数码航空摄影机有什么特点与优势?
刘先林:数码航空摄影即不用胶片的航空摄影。可以用传感器、CCD、红外等。与国际相比,我国的数码航空摄影有三个特点与优势,一是可以更换焦距。国际上的所有的数码航空摄影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在山区、平坦地区、城市等不同海拔区域飞行时的焦距是不一样的。二是四头和五头的更换,这也是国际上没有的。四头用于测图,五头用于倾斜摄影和三维城市建模。目前建模的速度很慢,需要到实地拍摄纹理,倾斜摄影是从空中拍摄纹理,比如房屋的四个面都能够拍大片,因此建模速度很快。若不想建模,我们也可以改成测图用,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是高程精度比较高,能够到达国际的领先水平。
Q:您目前研究的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进展如何?它的原理和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成功将会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
刘先林: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正在进行研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为传感器非常多,并且我们希望尽量使用国产设备。目前测绘用的传感器基本全部用上了,如IMU、数码相机、激光、里程计、GPS。除了GPS用的是美国的外,其余的都是国产,我们还将用到“北斗”。因为传感器相当多,难度也比较大,各种传感器之间的关系综合检校,目前正在北京测绘院试用,刚一试用就出现了问题,非常麻烦,比如喜马拉雅山最后一小段无法达到。
它主要的功能是做精密工程测量。在北京市二环、三环、四环改造时,需要把路面高程测到2公分的高度,如果用普通仪器就很困难,车流不可能停止,测量人员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劳动强度也很大。而用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来进行路面测量,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同时我们又把这个系统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设备单机检校很复杂,例如:相机单机要检校,激光单机要检校,陀螺单机要检校,把它们放在一起又要进行检校,非常非常复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把它做出来,这对于人们今后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般人观察世界都是以一米七的高度在看,并不是从空中来看的,因此空中那一套东西与人们的生活是有些结合不上的。人们现在可以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普通的街景图,这个图是非常容易做的,就是把相机放在车上,然后拍摄,用GPS与二维的GIS联动就行了,因此街景图出来之前就受到了大家热烈的追捧,比如:google街景地图,立得的数字城市等都用到这个。这说明这些东西是与人们的亲身感受一致的,从街上看到的东西与图中的相同、真实、详细。有时建模建得十分漂亮,很像效果图,可是不真实。街景图就很真实,所以很受欢迎。随着网络速度提高,通过三维浏览器,会出现包括一些移动终端,都有可能向这方面发展,这些都需要用到三位数据。
Q: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测绘已经成功走向国际,您觉得近十年中国测绘由弱变强的原因是什么?
刘先林:过去十年主要成功的是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从航测来讲,国内有两大品牌,一个是我们的JX—4G;一个是张祖勋院士的VirtuoZo,在国内占领了一个半的市场,这个设备可以用任何资料来生产任何图,不管是地面、空中、月球、卫星还是红外的资料,都可以用。我国的数码相机是2007年研制成功的,当时虽然已经有大量进口的数码相机,但是我们步伐相当快,二三年时间就研制出来了。我们对航测生产比较了解,目前国内的饱有量应该是20套以上,虽然进口相机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最近国家基本图要测高程,在飞行中校比例尺,40公分的航高是4,000米,再加上地面的高程,高程要求很高,目前国际上的这几款相机都达不到要求。而我们的相机在这方面是超越国际上的,很容易达到测图的高程精度。
进口相机看图片时非常漂亮,如果用作制图,高程精度就很难达到要求。比如做国家基本图1:10,000测图,像地势比较复杂的地区,如三峡、贵州,因为难以达到标准,过去这些进口相机都不敢去投标,而我们就可以。目前研制的ADS8.0的长焦效果很好,与之前的相机原理完全不同,不用地面控制点就可达到500到10,000,但它对飞行精度要求比较高,JX-4G和VirtuoZo都与它在测图方面连接上了,目前销售量很好。但是要普遍占领中国市场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它的处理设备不是很普及,不是任何一款软件都可以处理它的。
目前,我们也在研究无控制和少控制的国产相机,3,500万平方公里的1比10,000的图,只要四个控制点,就可以到达一个GSD的高程精度。目前有美国五头的倾向摄影,但美国不卖,只是用于提供服务。比如有些企业的设备、任务基本都是国外的,到美国去买设备,但是美国不卖,最后只好找到我们,因此我们自主研发的倾斜摄影就用上了。
我们的航测装备发展还不错,但是要引起发达国家的注意还是比较困难。第三世界会引进我们的设备,但是技术人员又不愿意去第三世界。从地面仪器来看,MapGIS、NewMap等都很不错。总的来说,国内的GIS 品牌发展很快,以后不用老选ArcGIS了。
Q:请您谈一谈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请您谈谈存在的问题?
刘先林:地理信息的应用把整个测绘行业都带动起来了,过去说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现在是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比如公安部利用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办案,地理信息要把空间的信息和人文的信息结合起来,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地址,警务信息化的推动离不开地理信息产业。
当前不管是地理信息还是测绘行业,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统筹困难。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重复,重复测绘、重复建库、重复建立CORS站、重复建立大地水准面、重复航飞以及重复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所以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统筹,要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军队内部要统筹,地方内部要统筹,谁来统筹?测绘局现在不属于一个综合的部门,所以要来统筹也比较困难。测绘是最需要统筹的,这在今后是个大发展,企业市场化会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数据目录管理,发展起来就会很困难。
Q:请您谈谈遥感技术发展对测绘的影响?国内遥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刘先林:中国的遥感卫星发射了不少,但是用于测绘的基本没有,天慧才是刚开始,今后测绘卫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遥感技术对测绘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测图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遥感技术大力支持的,但是遥感卫星对土地监测的过程中要实现少控制、无控制点测图还需要很大的努力,需要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
应该说过去十年我们所用的大部分遥感数据都是国外的资料,目前国内的遥感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遥感界的人士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这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也会促进测绘不断地向前发展。
Q:2011年上半年“资源三号”遥感测绘卫星即将发射,这将给中国测绘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未来中国测绘产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刘先林:过去因为没有测绘卫星,我们只能用外国的卫星,希望2011年我们的资源三号测绘卫星能够实现卫星测图的国产化。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新载的重力测量、三线真立体测量、激光测量、SAR等。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发射成功后,其所拥有的资料能和天慧的资料相互补充,为国内一些测绘单位提供很好的发展机会,并且资源三号卫星所收集的资料将来很有可能出口。
未来的遥感测绘,比例尺将会越来越大,从1:50,000到1:10,000,遥感制图从5米、4米、1米分辨率一直到0.6米分辨率,定位精度越来越高,但是其中存在一些高动态GPS接收机的技术难关。国产星相仪的研制成功,将会为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我相信今后十年将会是遥感测绘大发展的时期。
Q :几十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请您谈谈每一项成果是如何推动中国测绘事业发展的?
刘先林:长期以来国内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采用基于胶片的航空摄影仪,这种摄影方法成本高,对天气条件要求苛刻,有的地方一年也没有几天理想的天气,而且不能当场看出航摄效果,在数据处理效率等方面也有欠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地表变化很快,像城市的扩张、道路的新建,几个月不进行一次航拍,数据就会落后。因此,当前急需快速、实时地提供地表的空间信息,这是我们测绘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个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肯定是重大的技术进步,也会引发整个测绘行业的一次变革。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使用的航空数码相机可直接、快速地获取影像并记录在硬盘上,这是我国测绘生产急需的设备。为此,2003年我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航空数码相机的研制,并且在2005年底,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08年5-6月,我带头研制的SWDC-4数码航测仪飞赴四川汶川震区,发回大量清晰图片,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党中央、国务院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SWDC-4数字航空摄影仪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专家一致认定该相机的研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并且填补了我国在数字航空摄影方面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2009年底,我带头又着手研制了四拼小相机SWDC135。2010年,成功研制了五头数字航空摄影仪,该摄影仪未来有可能成为我们城市三维建筑最有效的手段,速度快,加上立面、纹理的补充,很可能是最快捷的方式。这些发明创造对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Q:我国首台数码航空摄影相机是由您研制成功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请您谈谈什么是航空数码摄影?与国际相比国产数码航空摄影机有什么特点与优势?
刘先林:数码航空摄影即不用胶片的航空摄影。可以用传感器、CCD、红外等。与国际相比,我国的数码航空摄影有三个特点与优势,一是可以更换焦距。国际上的所有的数码航空摄影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在山区、平坦地区、城市等不同海拔区域飞行时的焦距是不一样的。二是四头和五头的更换,这也是国际上没有的。四头用于测图,五头用于倾斜摄影和三维城市建模。目前建模的速度很慢,需要到实地拍摄纹理,倾斜摄影是从空中拍摄纹理,比如房屋的四个面都能够拍大片,因此建模速度很快。若不想建模,我们也可以改成测图用,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是高程精度比较高,能够到达国际的领先水平。
Q:您目前研究的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进展如何?它的原理和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成功将会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
刘先林: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正在进行研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为传感器非常多,并且我们希望尽量使用国产设备。目前测绘用的传感器基本全部用上了,如IMU、数码相机、激光、里程计、GPS。除了GPS用的是美国的外,其余的都是国产,我们还将用到“北斗”。因为传感器相当多,难度也比较大,各种传感器之间的关系综合检校,目前正在北京测绘院试用,刚一试用就出现了问题,非常麻烦,比如喜马拉雅山最后一小段无法达到。
它主要的功能是做精密工程测量。在北京市二环、三环、四环改造时,需要把路面高程测到2公分的高度,如果用普通仪器就很困难,车流不可能停止,测量人员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劳动强度也很大。而用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来进行路面测量,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同时我们又把这个系统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设备单机检校很复杂,例如:相机单机要检校,激光单机要检校,陀螺单机要检校,把它们放在一起又要进行检校,非常非常复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把它做出来,这对于人们今后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般人观察世界都是以一米七的高度在看,并不是从空中来看的,因此空中那一套东西与人们的生活是有些结合不上的。人们现在可以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普通的街景图,这个图是非常容易做的,就是把相机放在车上,然后拍摄,用GPS与二维的GIS联动就行了,因此街景图出来之前就受到了大家热烈的追捧,比如:google街景地图,立得的数字城市等都用到这个。这说明这些东西是与人们的亲身感受一致的,从街上看到的东西与图中的相同、真实、详细。有时建模建得十分漂亮,很像效果图,可是不真实。街景图就很真实,所以很受欢迎。随着网络速度提高,通过三维浏览器,会出现包括一些移动终端,都有可能向这方面发展,这些都需要用到三位数据。
Q: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测绘已经成功走向国际,您觉得近十年中国测绘由弱变强的原因是什么?
刘先林:过去十年主要成功的是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从航测来讲,国内有两大品牌,一个是我们的JX—4G;一个是张祖勋院士的VirtuoZo,在国内占领了一个半的市场,这个设备可以用任何资料来生产任何图,不管是地面、空中、月球、卫星还是红外的资料,都可以用。我国的数码相机是2007年研制成功的,当时虽然已经有大量进口的数码相机,但是我们步伐相当快,二三年时间就研制出来了。我们对航测生产比较了解,目前国内的饱有量应该是20套以上,虽然进口相机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最近国家基本图要测高程,在飞行中校比例尺,40公分的航高是4,000米,再加上地面的高程,高程要求很高,目前国际上的这几款相机都达不到要求。而我们的相机在这方面是超越国际上的,很容易达到测图的高程精度。
进口相机看图片时非常漂亮,如果用作制图,高程精度就很难达到要求。比如做国家基本图1:10,000测图,像地势比较复杂的地区,如三峡、贵州,因为难以达到标准,过去这些进口相机都不敢去投标,而我们就可以。目前研制的ADS8.0的长焦效果很好,与之前的相机原理完全不同,不用地面控制点就可达到500到10,000,但它对飞行精度要求比较高,JX-4G和VirtuoZo都与它在测图方面连接上了,目前销售量很好。但是要普遍占领中国市场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它的处理设备不是很普及,不是任何一款软件都可以处理它的。
目前,我们也在研究无控制和少控制的国产相机,3,500万平方公里的1比10,000的图,只要四个控制点,就可以到达一个GSD的高程精度。目前有美国五头的倾向摄影,但美国不卖,只是用于提供服务。比如有些企业的设备、任务基本都是国外的,到美国去买设备,但是美国不卖,最后只好找到我们,因此我们自主研发的倾斜摄影就用上了。
我们的航测装备发展还不错,但是要引起发达国家的注意还是比较困难。第三世界会引进我们的设备,但是技术人员又不愿意去第三世界。从地面仪器来看,MapGIS、NewMap等都很不错。总的来说,国内的GIS 品牌发展很快,以后不用老选ArcGIS了。
Q:请您谈一谈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请您谈谈存在的问题?
刘先林:地理信息的应用把整个测绘行业都带动起来了,过去说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现在是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比如公安部利用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办案,地理信息要把空间的信息和人文的信息结合起来,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地址,警务信息化的推动离不开地理信息产业。
当前不管是地理信息还是测绘行业,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统筹困难。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重复,重复测绘、重复建库、重复建立CORS站、重复建立大地水准面、重复航飞以及重复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所以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统筹,要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军队内部要统筹,地方内部要统筹,谁来统筹?测绘局现在不属于一个综合的部门,所以要来统筹也比较困难。测绘是最需要统筹的,这在今后是个大发展,企业市场化会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数据目录管理,发展起来就会很困难。
Q:请您谈谈遥感技术发展对测绘的影响?国内遥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刘先林:中国的遥感卫星发射了不少,但是用于测绘的基本没有,天慧才是刚开始,今后测绘卫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遥感技术对测绘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测图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遥感技术大力支持的,但是遥感卫星对土地监测的过程中要实现少控制、无控制点测图还需要很大的努力,需要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
应该说过去十年我们所用的大部分遥感数据都是国外的资料,目前国内的遥感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遥感界的人士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这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也会促进测绘不断地向前发展。
Q:2011年上半年“资源三号”遥感测绘卫星即将发射,这将给中国测绘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未来中国测绘产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刘先林:过去因为没有测绘卫星,我们只能用外国的卫星,希望2011年我们的资源三号测绘卫星能够实现卫星测图的国产化。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新载的重力测量、三线真立体测量、激光测量、SAR等。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发射成功后,其所拥有的资料能和天慧的资料相互补充,为国内一些测绘单位提供很好的发展机会,并且资源三号卫星所收集的资料将来很有可能出口。
未来的遥感测绘,比例尺将会越来越大,从1:50,000到1:10,000,遥感制图从5米、4米、1米分辨率一直到0.6米分辨率,定位精度越来越高,但是其中存在一些高动态GPS接收机的技术难关。国产星相仪的研制成功,将会为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我相信今后十年将会是遥感测绘大发展的时期。(王慧娟)
{{item.content}}